Great Black-backed Gull
English name:Great Black-backed Gull
Scientific name:Larus marinus
【简介】
大黑背鸥(学名:Larus marinus)是鸥科鸥属的最大种类之一,系由卡尔·林奈首次于1758年《自然系统第十版》中描述[3]。此物种学名marinus源自拉丁语中"海洋"之意[4]。
【外形特征】
成年大黑背鸥的身长可达68-79厘米,翼展达1.5-1.65米,体重为1.4-2.3千克。呈颇为显著的黑白体色对比,头、颈和下体洁白,上身近黑,翼尖白色,翼上飞羽深色。喙厚而黄,下颌尖端有一浅红色斑点,腿为淡粉色。幼鸟形态与成鸟区别较大,体色偏黑褐,尾端覆盖一条狭窄而轮廓不甚对称的黑色带带,喙略薄,爪呈黄色。
【生活习性】
该鸥类栖息于海岸、河口、湖泊及各类湿地周围,并常造访垃圾填埋场。其食物来源广泛多样,从鱼、甲壳类至软体生物、昆虫、浆果、小型鸟类、鸟卵乃至腐败肉不一而足,具备强大的环境适应力,人类活动带来的食物资源更助长了其分布扩展和种群增长。
【鸣叫特征】
大黑背鸥显示出雄健、迅猛的飞行姿态,声浪沉重复杂,通常以"kya-ga-ga"之声响亮报晓。
【繁殖习性】
大黑背鸥在易于防避陆上掠食者的区域筑巢,通常选择低岛裸露岩面、突出壁架或广泛裂缝作为巢址,巢直径约61厘米,内部铺满羽毛和其他碎屑材料,每年产卵数量3枚。孵化期持续约28天,雏鸟在4-5星期之后便会尝试自行潜水,到6个月后便将独立生活。
【外型辨识】
即便在中大型鸥类中,大黑背鸥依旧通过更粗壮的身躯、更深的背部色块及强劲的喙部特征而易辨认。与同属的其它大型鸥类相比,其体型及背部与翅膀颜色更明显且突出,幼鸟拥有更特殊的斑纹和体型特点。
【保护状况】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该种被列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大黑背鸥广泛分布于从北大西洋至北海的沿岸地区,繁殖区涵盖欧洲北海沿岸、斯匹次卑尔根岛及北美东北大西洋沿海至五大湖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