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Laniidae > Lanius > Long-tailed Shrike
Long-tailed Shrike

Long-tailed Shrike

English name:Long-tailed Shrike

Scientific name:Lanius schach

【简介】
棕背伯劳(英文名:Long-tailed Shrike,学名:Lanius schach),属于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别称有桂来姆、黄伯劳。分布在亚洲各地,从远东到澳新界,包括小巽他群岛和新几内亚东部。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及南部省份较为常见,包括台湾和海南。

【外形特征】
该鸟中等体型,体长20-25厘米,重33-53克。成鸟具有显著的特征:额头和面部有黑色面具,延伸至颈部两侧,头顶至背为暗灰色,背部有橙色部分,翼黑且初级飞羽有白色斑点。尾部黑色有白色末端,侧带上呈淡黄色,喉咙及下体白色,两侧橙色。幼鸟较难与其它伯劳幼鸟区分,面部面具较小,上体棕色且有细密斑纹,腹下白色略带橙色和暗色变色纹。

【生活习性】
棕背伯劳栖息于干燥开阔的环境,如灌木丛、年轻林地、农耕区或城市公园,尤其偏好种植树木和灌木丛的地方。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蚱蜢、甲虫等,有时也会捕食小哺乳动物、蜥蜴、青蛙。它们常从突出的栖木上出击进行捕食,具有很强的领地性,在繁殖期成对活动,在非繁殖期通常单独活动。

【鸣叫特征】
棕背伯劳鸣叫声响亮刺耳,包括 'scha-scha-scha-schi'、'schach-schach'、'ketsch-ketsch'、'tchert' 或 'tch-ick' 等。其歌声悠扬,模仿其他鸟类鸣叫,持续时间长达15分钟。

【繁殖习性】
其繁殖期一般在三四月至五六月,南方地区可能早至三月。巢由草茎、竹叶等材料筑成,位于灌木或树上,高约1至8米。一窝通常产卵3-6粒,孵化期为12至14天。雏鸟晚成性,离巢期为13至14天。

【外型辨识】
棕背伯劳与灰背伯劳的区别在于绒羽颜色,后者缺少褐色调。幼鸟较难以与其他伯劳幼鸟区分。其叫声及鸣啭可用于辨识。

【保护状况】
棕背伯劳被列入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名录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一级,分类为无危(LC)。该种是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常见鸟类之一,广布于亚洲各地。

【地理分布】
除了上述信息,还需注意棕背伯劳分布的具体地区如下:西亚、中亚、南亚、菲律宾及新几内亚等地。在中国黄河流域以南各省也有发现。生活环境方面,它们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等地,最常见与繁殖季节在林缘地带或具有乔木的地带。棕背伯劳在中国被认定为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有益并具有重要经济和科研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同时已记录该种同其他物种一样存在巢寄生现象。

【物种区别】
目前确认有L. s. bentet、L. s. caniceps、L. s. erythronotus、L. s. formosae、L. s. hainanus、L. s. longicaudatus、L. s. nasutus、L. s. schach、L. s. stresemanni、L. s. suluensis、L. s. tricolor共11个亚种。各亚种在外形上有显著差异,在灰-棕-黑色系的羽毛上有变化。

【行为生态】
它们善于利用领地捕食,从树木顶部飞行捕食。棕背伯劳表现出明显领域性,并且具有模仿多种声音的能力,这在一些地区增加了人们对它们的兴趣。每年繁殖时它们会营建一家庭,展现复杂的社群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