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Laniidae > Lanius > Red-tailed Shrike
Red-tailed Shrike

Red-tailed Shrike

English name:Red-tailed Shrike

Scientific name:Lanius phoenicuroides

【简介】
棕尾伯劳(学名:Lanius phoenicuroides),属于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该物种分布于亚洲中部,从南西伯利亚至中亚的干燥开阔地带,繁殖季节可见于天山及蒙古地区。它亦会迁徙至非洲东部和亚洲西南部过冬。

【外形特征】
棕尾伯劳体型较小,体长约19厘米,背部呈灰色,腹部白色,头部和尾巴呈红褐色,带有黑色面罩,白眉纹明显。雄性个体头部至背部颜色从土黄色至红褐色不等,尾羽中央为红棕色,其余较淡,而雌性个体颜色变化较多且偏向棕色,下体白色,脸颊、颈部两侧、胸前及胁部有狭窄的棕色条纹,眼睛灰褐色,嘴部灰色,脚为深灰色。幼鸟近似雌鸟,但也可能上体带有模糊的条纹。

【生活习性】
该鸟主要栖息于尘土飞扬的草原、河流下游的柽柳丛、干草原的灌木丛及高山区域,最高可达3500米。它们主要以昆虫为主食,偶尔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受惊扰时,棕尾伯劳会发出一系列尖锐的拉长音符。

【鸣叫特征】
棕尾伯劳发出的声音包括尖锐且响亮的“zech”或“vehv”,和更鼻音的“zauzat-zauzat...”,部分鸣叫具有模仿其他鸟类叫声的形式,还包括一种粗糙且连续的喘息声。

【繁殖习性】
繁殖期通常在四月末至五月末,每个巢穴中一至六个卵,一般为四到五个,由雌鸟负责孵化,所需时间从13至17天不等。孵化后,幼鸟由双亲共同喂养,约一个月后才能独立觅食。

【外型辨识】
与荒漠伯劳相比,棕尾伯劳具备更显著的白色眉纹和红褐色冠部,下体更为干净。雄性棕尾伯劳头部和背部的颜色变化范围较宽。

【保护状况】
棕尾伯劳被IUCN评为无危物种(LC)。

【地理分布】
该物种繁殖时分布于南西伯利亚至中亚,包括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区域。非繁殖期间,它们则分布在亚洲西南部至东北非,包括阿拉伯半岛和巴基斯坦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