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Malaconotidae > Laniarius > Papyrus Gonolek
Papyrus Gonolek

Papyrus Gonolek

English name:Papyrus Gonolek

Scientific name:Laniarius mufumbiri

【简介】
穆氏黑鵙 (Laniarius mufumbiri) 又称Papyrus Gonolek,学名 Laniarius mufumbiri。属于雀形目丛鵙科黑鵙属。

【外形特征】
穆氏黑鵙的身长在17到19厘米之间,体重在34到46克。它们的头部、背、翅膀和尾巴主要呈现黑色,冠羽与颈背为淡金黄色,翼上具白色条纹。胸部与腹部富有鲜艳的橙红色,下腹和尾下覆羽为较暗的白色。虹膜呈柠檬黄色,嘴巴和腿为深灰色。幼鸟的冠羽和前额为橄榄黑色,虹膜为灰棕色,下体颜色较淡。

【生活习性】
穆氏黑鵙主要分布在乌干达到肯尼亚西部、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卢旺达、布隆迪和坦桑尼亚西北部。它们偏好纸莎草沼泽地带,尤其集中在维多利亚湖周边。这种鸟类单独或成对生活,并习惯隐藏在茂密植被中。它们还会进行短暂的水上飞行。穆氏黑鵙主要在纸莎草的不同层次觅食,偶尔也会出现在边缘地带或是沼泽道路附近。

【鸣叫特征】
穆氏黑鵙的独特叫声包括类似钟声的“pyo-pyop”,有时伴有摩擦声“zeetu”或尖锐的“tzrrrr”。它们的叫声可能以高音哨声“weyo-weyo”开场,结尾处还会有雌鸟似的粗哑“u-tzeu”叫声。

【繁殖习性】
穆氏黑鵙在6月、9月至12月和2月进入繁殖季节。它们通常在芦苇丛中的小灌木上筑巢,但具体的巢穴细节尚不清楚。关于其繁殖生态学方面的信息十分有限。

【外型辨识】
与非洲黑鵙最显著的区别在于穆氏黑鵙具有黄色的冠羽和白色翼条。鸣叫声和行为特征也是区分穆氏黑鵙与其他近似物种的重要根据。

【物种区别】
【保护状况】
穆氏黑鵙被列为近危物种(NT),尽管人群对其未形成直接威胁,但因其特定的生境而需要受到重视和持续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