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ater Blue-eared Starling
English name:Greater Blue-eared Starling
Scientific name:Lamprotornis chalybaeus
【简介】
蓝耳丽椋鸟(Greater Blue-eared Starling,学名:Lamprotornis chalybaeus)属于雀形目椋鸟科丽辉椋鸟属。该物种广泛分布于非洲的多个区域,生活在开阔林地环境。
【外形特征】
蓝耳丽椋鸟的颜色鲜艳,红色的喙和黑色的腿使其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其主要羽毛可见蓝绿色带有金属光泽,翅膀上有青铜色的肩羽,大覆羽及次级飞羽中部有淡色斑点。尾羽呈蓝色。从喉部到两侧,大腿和腹部呈现出紫蓝色的光泽。虹膜颜色多样,可以呈现白色、黄色、橙色或红色,而幼鸟的虹膜则是棕色至红棕色。随着年岁的增长,幼鸟的虹膜会逐渐变成黄色。不同亚种之间在大小、翼弯的颜色及头颈部的亮度方面存在细微差异。
【生活习性】
蓝耳丽椋鸟活跃于干燥草原林地,偶尔进入沙漠地区。它们以植物果实、果实和昆虫为主食,也有时会觅食谷物。这种鸟通常成对或小群生活,有时成数百只的大群聚集于结果实的树木上。在非洲各地区,其生活习性有一定的变化,例如在肯尼亚,蓝耳丽椋鸟会在农田周围游荡,且经常出现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寻求食物。
【鸣叫特征】
该鸟具有多种声音的鸣叫,其最明显的叫声为带有鼻音的"squee-ar"。
【繁殖习性】
蓝耳丽椋鸟的繁殖季节与地区有关,通常在3月到11月不等。它们实行一夫一妻制,在树洞或岩石裂隙筑巢,偶尔会利用其他鸟类的旧巢。巢通常建于树洞或其他合适的自然洞穴内,高度可从0.5米到16米不等。每窝产出3至5枚蓝色带有锈斑点的卵,孵化由雌鸟单独负责,时间大约要13至14天。雏鸟的孵化期为23天,期间由父母共同喂养。
【外型辨识】
蓝耳丽椋鸟以其亮丽的蓝绿色光泽羽毛而著名,腹部呈紫蓝色,耳部有一块明显的深色斑块。尾巴短,体型中等,体重通常在79至106克之间,体长则约为21至24厘米。
【保护状况】
这种鸟种类繁多,在非洲广泛分布,从塞内加尔至埃塞俄比亚向南至南非的东北部和安哥拉。在一些地方,尤其是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它们在城市和乡村广泛存在。但是,在非洲不少国家的局部地区,如莫桑比克和安哥拉,其种类较为稀少。由于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并未受到严重的生存威胁,因此该物种的保护等级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首次记录蓝耳丽椋鸟的学名“Lamprotornis chalybaeus”是在1817年,由法国自然学家德·卡弗利尔(F. Cuvier)所作出的描述。稍后,其所在的亚种描述包括“Butleri,Cyaniventris, nordmanni和Sycobius”。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了解了这种美丽鸟种的习性、分布以及生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