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ynesian Triller
English name:Polynesian Triller
Scientific name:Lalage maculosa
【简介】
斑鸣鹃鵙,又名Polynesian Triller,属于雀形目鹃鵙科鸣鹃鵙属的一种鸟类。该物种在西南太平洋的多个岛屿上广泛分布,包括斐济、汤加、萨摩亚西部、瓦努阿图北部与中部、圣克鲁斯群岛(Temotu)等地区。其羽毛颜色因地理位置而异,有的种群呈现显著的黑白对比,有的则展示出更多的灰或棕色彩。
【外形特征】
斑鸣鹃鵙体长约为15至16厘米,体重约30克。雄鸟头部有明显的白色眉纹,眼线至颈背为黑色;头顶及背部呈现绿色偏黑的色调,臀部及尾羽覆羽呈灰白色相间,翼上覆羽边缘为黑色、尖端为白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则具有更宽大的白色边缘。雌鸟的颜色对比较为柔和,上体呈现较为温暖的锈褐色,但仍接近雄鸟的绿色黑帽设计。幼鸟的外表呈现黑色,头部则有栗色或白色的条纹,翅膀可能带有顶部的栗色,尾巴呈现暗棕色,尾端为白色,下体为白色带黑色条纹。
【生活习性】
斑鸣鹃鵙栖息于森林及其周围的环境,从低地至山区均有分布。它们常见于花园、公园和路边。斑鸣鹃鵙主要以昆虫和其他小型动物为食,且常常在地上觅食。
【鸣叫特征】
该物种发出清脆且响亮的“tchick”声,以及一种具有节奏感的“pee-chew”鸣叫,通常在飞行后释放这些声音。
【繁殖习性】
繁殖信息相对稀缺,但在汤加曾于9月发现其筑巢于卡苏里纳树的高处。在斐济,也有记录显示斑鸣鹃鵙使用苔藓作为巢材。它的巢为杯状,通常位于树叉之中,每窝可产下一至两枚带有棕色斑点的绿色蛋。
【外型辨识】
斑鸣鹃鵙在外观特征上较之长尾鸣鹃鵙,更特别体现在其更为显著的眉纹和带有黑色条纹的下体,以及不同的翼部图案。不同种群之间在颜色和图样上展现明显差异。
【物种区别】
斑鸣鹃鵙在外观特征上较之长尾鸣鹃鵙,更特别体现在其更为显著的眉纹和带有黑色条纹的下体,以及不同的翼部图案。不同种群之间在颜色和图样上展现明显差异。
【保护状况】
斑鸣鹃鵙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并被视为无危(LC)物种。
【地理分布】
斑鸣鹃鵙分布于澳新界以及太平洋区域,具体包括:
1. 圣克鲁斯群岛(所罗门群岛东南部)
2. 瓦努阿图北部和中部
3. 斐济、汤加及萨摩亚西部(即太平洋西中部波利尼西亚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