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Acrocephalidae > Iduna > Sykes's Warbler
Sykes's Warbler

Sykes's Warbler

English name:Sykes's Warbler

Scientific name:Iduna rama

【简介】
赛氏篱莺(学名:Iduna rama),属于雀形目苇莺科靴篱莺属的鸟类。曾被视为靴篱莺的亚种,但已有证据表明它是一个独立的物种。其分布范围广泛,从东北阿拉伯延伸至图尔克斯坦、中国西部及阿富汗等地,其中一部分种群冬季会迁徙至印度次大陆和斯里兰卡。

【外形特征】
赛氏篱莺是种体型较小的鸟类,体长介于11.5到13厘米之间,体重范围为7到11克。它拥有一系列鲜明的外观特征:细长而尖的喙,扁平的前额,背侧呈现淡灰褐色,头部和肩部在特定光线条件下显露出轻微的橄榄色。背部、较大的上翼覆羽以及三级飞羽为均匀的棕色,缺乏明显的深浅对比。尾巴的外侧羽毛边缘和尖端颜色较淡。下部体色偏白色,但两胁有些微肉桂色。主要特征包括深棕色的眼睛,灰色的上喙,粉色的下喙,通常尖端有淡暗斑。腿和足部呈现灰粉色,足趾颜色较浅一些。雌性和雄性的体色和外观相似,而幼鸟与成鸟无显著区别。

【生活习性】
赛氏篱莺在开放地带和带有灌木丛或其他高植被的区域展现出栖息表现,表现出较高的移动性和季节性迁移。具体而言,秋季从8月至9月间离开繁殖地,春季则从2月末起逐渐返回,通常在3月至5月期间抵达繁殖区。该物种主要以昆虫和蜘蛛为食,在树的树枝和叶子间积极搜索猎物,偶尔也会短暂停留地面觅食。当觅食或移动时,其尾部会呈现出上扬或侧摇的姿态。

【鸣叫特征】
赛氏篱莺的鸣叫声包括快速混合的粗糙和清晰音符,有时反复二到三个音节的模式,持续约10至25秒左右。此外,该物种也会发出柔和的“早晨歌”以慢速、断奏方式鸣叫,偶尔能够呈现类似‘早晨歌’的轻松旋律。其他音调主要包括干燥的舌点击声“chek”和较为丰富的“tslek”,类似于蓝喉鸟的尖叫声音。

【繁殖习性】
进入繁殖季节(4月至6月或7月),赛氏篱莺通常只繁殖一窝。巢由坚实的、由植物茎根和柔软的枝条构成的杯巢,内部则使用植物绒毛和兽毛填充。巢穴通常安置于树枝叉或茂密的灌木丛中,高度在0.3至2米左右。每窝产卵数为4至6枚,如遇卵丢失会有补产现象。孵化主要由雌鸟承担,偶尔会有雄鸟协助,孵化期为12至14天。雏鸟由双亲共同喂养,出巢时间在内的12至14天内受到照料。

【外型辨识】
与靴篱莺相比,赛氏篱莺体型更为庞大,颜色略显灰度,且花朵的形态和行为更有差异。此外,它与常见的水蒲苇莺存在外形和行为的区别。特有的长尾巴及长喙,都使赛氏篱莺易于区分。与布赖斯的芦苇莺相比,该物种更接近莺类,尾巴则更为伸长。

【保护状况】
赛氏篱莺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物种(LC)。

【地理分布】
赛氏篱莺的繁殖地分布从中亚的伏尔加河下游东延至东哈萨克斯坦,包括中国的西部地区,南至阿富汗及巴基斯坦西部。其越冬地主要在印度次大陆,包括巴基斯坦南部和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