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eyed Gull
English name:White-eyed Gull
Scientific name:Ichthyaetus leucophthalmus
【简介】
白眼鸥是一种特有分布于红海地区的鸥鸟类,主要栖息于沿海地带。其显著特征是白色眼环,成年个体头部呈黑色,幼鸟则头部颜色较为浅淡。白眼鸥在体形上比黑头鸥稍大,又比赫氏鸥小,它们具有较为纤细且向下弯曲的喙。
【外形特征】
白眼鸥体长约39至43厘米,体重在275至415克之间,翼展为110至115厘米。成年白眼鸥的上部颜色为深灰色,翅膀亦为深灰并带有边缘白色。成鸟的眼眶有红色的环,且具备典型的大眼睑白色装饰,眼睛呈深棕色;腹部和尾巴均白色;喙颜色为红色,末端黑色,而腿则为鲜艳的黄色。幼鸟的外貌特点为深灰褐色且羽毛边缘颜色较浅。1岁和2岁的幼鸟则依次显示更为明显的灰色上体和末端带有细致黑色副带的白色尾巴。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在红海地区的近岸岛屿、裸岩和沙滩,较为喜欢远离海洋的内陆环境。白眼鸥主要以鱼类为食,偶尔也会捕食螃蟹、贝类、环虫及在埃及偶尔食用Nitraria retusa果类。它们通过俯冲潜水的方式来觅食。尽管进行觅食时不像赫氏鸥那样依靠弃置的垃圾,可偶尔会在港口或垃圾堆中觅食人类投放的弃物。
【鸣叫特征】
其叫声类似于赫氏鸥,但更具有一种柔和且深沉的声音特质。成鸟进行重复的“kioow”发音,长叫声可以重复12至16次,另外发出的是“ke”的重复声音,以及“koup koup koup”的短促叫声。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从6月延续至9月,但最早可能出现在5月中旬。每次繁殖期产1至3枚大小为56毫米 × 41 毫米的奶油橄榄色或淡黄色布置有深棕色、紫灰色斑点的卵。初步筑巢的位置通常为相对裸露的岩石、沙滩或开辟在海洋一旁的开阔地段。幼鸟上部呈灰色,有深色斑点与条纹;孵化与离巢期具体数据不详。
【外型辨识】
主要威胁包括人为活动产生的干扰、油料污染以及由外来物种如鼠类(Rattus)带来的破坏。然而,白眼鸥从人类产生的垃圾中获益,尤其是在埃及胡尔加达等旅游区附近。
【物种区别】
与赫氏鸥相比,白眼鸥体型较小,具备红色的喙和腿,喉部颜色更加浅淡,上体呈现灰白色,与黑色头冠形成鲜明对比。在幼年阶段,白眼鸥的尾部边缘全黑,与赫氏鸥幼鸟的尾部有所区别,不具备白边。
【保护状况】
根据IUCN标准,此鸟种威胁程度为“无危”。其繁殖范围广泛,覆盖红海从苏伊士湾到亚丁湾与提兰岛等地,埃及、苏丹、厄立特里亚、吉布提、沙特阿拉伯、也门乃至索马里均可见它们的踪迹。估计全球种群约为8000只,但总体数量保持相对稳定,预计未来或显现轻微下降。
【地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