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isbill
English name:Ibisbill
Scientific name:Ibidorhyncha struthersii
【简介】
鹮嘴鹬(英文名:Ibisbill,学名:Ibidorhyncha struthersii),属于鸻形目科属的鸟类。以其独特的长而弯曲的红色鸟喙命名。这种涉禽偏好住在中亚和喜马拉雅地区的高海拔河流和溪流边的砾石滩上,分布范围广泛,从塔吉克斯坦西部延伸到中国东北部。
【外形特征】
鹮嘴鹬体长40厘米,体重约270-320克。喙长6.8-8.2厘米,鲜艳的红色并向下弯曲。成鸟上体为灰色,腹部白色,脸部和胸部有黑色条纹,头部和颈部则为蓝灰色。雌雄外观相似,但雌鸟略大,喙稍长。幼鸟缺乏黑色的面部斑纹,喙的颜色较暗。
【鸣叫特征】
它会发出类似青脚鹬的响亮‘Klew-klew’声。
【生活习性】
鹮嘴鹬栖息在多岩石河段的砾石滩,活动范围在海拔100至4400米之间。到了冬季,会迁移到更低海拔的地区。它的主食为水生无脊椎动物,包括石蛾、石蝇、甲虫、小型鱼类,通常单独或以小群体的方式觅食。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为4月末至7月。在河流边的砾石处筑巢,每次产卵3-4枚,卵为圆形,绿灰色,表面有黄褐色斑点,通常由雌雄轮流孵化。
【外型辨识】
鹮嘴鹬显著的特点包括其长而弯曲的红色喙和独特的黑白相间羽毛图案。夏羽的鹮嘴鹬额、头顶、两颊以及面部边缘为黑色,围住白色的边缘。后颈、颈部侧边、前颈部和上胸为蓝灰色。胸部具一个宽阔的黑带,在黑带和上胸的灰之间有一狭窄的白带,黑色下胸带下的余下凹陷部位为白色。背、肩等其他所有上体为灰褐色。飞行翅膀为黑褐色,内侧带有白色,形成显著的翅斑;内侧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基部白色,在翅膀形成一片亮斑。幼鸟的成形特征类似,但脸部为白色或为黑褐色具有许多白色羽尖。
【物种区别】
鹮嘴鹬与其他鸟类的主要区别在于其长而弯曲的红色喙和独特的黑白相间羽毛图案。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标准,鹮嘴鹬被列为无危(LC)。在中国,自2021年2月5日起,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级别调整为二级。
【地理分布】
鹮嘴鹬分布于中亚的河流旁,具体范围由塔吉克斯坦西部一直延伸到中国东北部。在中国范围内,其分布包括新疆西北部、青海、甘肃、内蒙古东部以及河北北部。2025年1月11日中午,四川凉山州会东县的一名摄影爱好者于城四林鲹鱼水乡景区河畔意外发现了并记录下了一只鹮嘴鹬,这标志着会东地区首次有鹮嘴鹬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