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Pittidae > Hydrornis > Malayan Banded Pitta
Malayan Banded Pitta

Malayan Banded Pitta

English name:Malayan Banded Pitta

Scientific name:Hydrornis irena

【简介】
马来蓝尾八色鸫(英文名:Malayan Banded Pitta,学名:Hydrornis irena),是雀形目八色鸫科蓝八色鸫属的一种鸟类。

【外形特征】
成鸟中,雄性头部呈黑色,配以明黄色的眉纹,逐渐过渡到火焰橙色的颈环,上胸侧边则有红橙色条纹,下腹部深蓝色。雌鸟的外观稍显淡雅,头顶带有深褐色横纹,颈环为浅橙色,喉部纯白,胸部至腹部为陶土白色至淡赤褐色,皮肤上具着细密的暗色条纹。幼鸟面部和顶冠中部呈现黑色且饰有灰白色的羽轴斑点,头部有石灰色的冠带,尾部为蓝色,下体颜色偏暗灰,胸部带有暗斑纹与黄褐色斑点。

【生活习性】
这种鸟主要栖息于低地森林的底层植被中,喜待在平缓或轻微斜坡地区,通常能适应恢复中的次生林和偶尔被水淹没的淡水沼泽森林,但不会出现在泥炭沼泽森林。觅食内容主要为蜗牛及昆虫,偶尔也会喂养年幼的鸟类。在觅食时,通常单或成对,行为类似于鸡,用脚扒开地面以觅食。

【鸣叫特征】
马来蓝尾八色鸫最常发出低鸣且音调下沉的咆哮声及短暂的降调“pr-r-r-r-r”声。维持联系时,会发出浑厚有力的‘pauk’声,且用于领地宣告;它也可能发出短暂、尖锐并带有颤音的警告信号。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在泰国为6月至9月,在马来半岛为3月至12月,在苏门答腊则为1月至9月。其巢是一个大型球形结构,通常以干叶子、叶骨架和小树枝组成,直径约为28厘米,开口处呈圆形,离地面约2-3米处。每窝通常产卵三枚,呈白色,表面斑点稀疏,直径约24.2至25.2毫米×18至21毫米。孵育期为13天,出壳幼鸟约四日后即可自行进食。

【外型辨识】
在外观上区别于其他蓝尾八色鸫的地方,在于其火焰橙色不仅延伸至颈环,还涵盖了眼睛附近的区域。其背部颜色淡化,腹部深蓝色范围较小。对于雌性鸟而言,眉纹为淡黄白色,眼后方为淡黄色,颈环则是橙色。幼年期时,与成熟鸟之间的区别显著。

【物种区别】
马来蓝尾八色鸫在外观上区别于其他蓝尾八色鸫的地方,在于其火焰橙色不仅延伸至颈环,还涵盖了眼睛附近的区域。其背部颜色淡化,腹部深蓝色范围较小。对于雌性鸟而言,眉纹为淡黄白色,眼后方为淡黄色,颈环则是橙色。幼年期时,与成熟鸟之间的区别显著。

【保护状况】
当前,IUCN将其评为近危(NT),同时该物种也列入了CITES II(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二级附件),在马来半岛地区的保护级别为易危物种。

【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范围包括泰国、马来半岛及苏门答腊,海拔高度在泰国达600米,在马来半岛能达到1700米(Kameron Highlands),但在苏门答腊大致最高不超过1000米左右的高度。曾一度被认为不过是Bornean蓝尾八色鸫和Javan蓝尾八色鸫的亚种变种,然而现已确认为独立的物种。此鸟也能良好地适应于植被层次分明且树冠密集的次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