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tailed Honey Buzzard
English name:Long-tailed Honey Buzzard
Scientific name:Henicopernis longicauda
【简介】
长尾鵟是鹰形目鹰科中一类显著中型猛禽。其学名为Henicopernis longicauda,意味“长尾的”。
【外形特征】
该鸟体长50至61厘米,体重雄鸟447至630克,雌鸟570至730克,翼展105至140厘米。它拥有明显的长尾巴,上体主要为深褐色,点缀着整齐的浅咖啡色鱼鳞状横斑纹,形成醒目的色带。背面则是黑色,头部、颈项和上翕有宽灰褐色条带和白色条纹,腹部为浅奶油色,伴有变化的黑色条纹,胸部尤其显著。虹膜是橙黄色,鸟喙铁灰色带浅色基部,脚呈蓝白色。尾巴末端有黑色宽滚边。
成鸟与亚成鸟在外表上相差无几,不过,亚成鸟的背部区域和尾巴的条纹相对较弱,三者亦有其他细微区别。
【生活习性】
长尾鵟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森林边缘及邻近的开阔地带,海拔范围从海平面至3000米,但通常出现在1800米以下。它们多在晨昏时分活动,偏好森林冠层的低速搜寻食物,有时亦能见到它在陡峭山坡上低飞。主要猎物包括昆虫(包括黄蜂、蚂蚁等)和小型生物如蜥蜴、小鸟、幼鸟和小型哺乳动物。
【鸣叫特征】
原文未提及鸣叫特征内容。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一般发生在晚湿季至干季,即南半球秋季至春季。它们营巢于树冠上部的树枝间,常在高大的树上筑巢,亦可能在悬崖架上。巢结构简单,由树枝堆叠而成,有时还垫有松针、细枝条、枯叶、羽毛和兽毛。繁殖期间通常会产卵2-3枚,由雌雄共同孵化,孵化期约为28天。雏鸟晚成,从孵化到飞翔大约需要40至45天,由雌雄共同照顾。
【外型辨识】
长尾鵟常被误认为黑长尾鵟、Pernis和其他相关物种,但可以通过更精细的羽毛纹理和分布来区分。例如,相比黑长尾鵟,长尾鵟的腹部条纹更明显,头部和腿部的颜色也有所差异;相比其他同类蜂鹰类物种,它具有更长的尾部,背羽上有整齐的浅咖啡色鱼鳞状横斑常常显得醒目。
【物种区别】
该鸟常被误认为黑长尾鵟、Pernis和其他相关物种,但可以通过更精细的羽毛纹理和分布来区分。例如,相比黑长尾鵟,长尾鵟的腹部条纹更明显,头部和腿部的颜色也有所差异;相比其他同类蜂鹰类物种,它具有更长的尾部,背羽上有整齐的浅咖啡色鱼鳞状横斑常常显得醒目。
【保护状况】
长尾鵟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及其周边岛屿,包括Geelvink湾内的岛屿和Aru群岛。尽管不被视为濒危物种(IUCN:LC),但由于森林砍伐及其在某些区域的非法狩猎,这种鸟类依然面临着一定的生存压力。CITES II 的保护条款对其进行了约束,以保护其种群数量。全球估计长尾鵟的数量介于10,000至100,000只之间。
【地理分布】
长尾鵟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及其周边岛屿,包括Geelvink湾内的岛屿和Aru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