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winged Flycatcher-shrike
English name:Bar-winged Flycatcher-shrike
Scientific name:Hemipus picatus
【简介】
褐背鹟鵙(学名:Hemipus picatus),俗名又称作褐背花伯劳,是雀形目钩嘴鵙科鹟鵙属的一种小型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德干Dukhun。分布范围广泛,从印度、斯里兰卡延伸到喜马拉雅山脉,再到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在中国大陆,它们可见于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外形特征】
褐背鹟鵙具有典型的黑白羽毛,具体特征为头部、背部及尾部呈现黑色或者黑色光泽,肩部略显污褐色,下背部和腰部具宽的白色端斑。两侧的颈部呈白色,腹部颜色较浅呈淡紫色。雄鸟比雌鸟更显黑色和蓝色金属光泽,雌鸟在额头、头顶、后颈处则略显暗褐色,而腰部和尾部则相对更暗。
【外型辨识】
- **雄鸟**:头部、头顶和头侧为黑色具蓝色光泽,背部和肩黑色褐色,下背部、腰部和尾背具有宽的白色端斑。身上有显著的白色翼部条纹和尾部白色尖端,下体颜色为葡萄褐色。
- **雌鸟**:与雄鸟相似,但羽毛颜色更为淡色,特别是脸部和头后缘褐色更趋暗。
【生活习性】
褐背鹟鵙喜欢群栖,常与其他种类鸟类混群觅食,主要食物来源为昆虫,包括甲虫、蝽、蜂、蛾、蜻蜓等。它们通过飞行捕食,但也偶见地面捕食。它们通常栖息在海拔2100米以下的山地次生阔叶林、雨林、季雨林及针阔混交林中,尤其是在繁殖季节多选在茂密的森林内。冬季也可能出现在低海拔地区和疏林地带。
【繁殖习性】
繁殖季为春季至初夏,营巢于树上约3至12米高处,巢由细枝、草、蛛网加固而成。每窝一般产2-3枚卵,孵化期和幼鸟出巢期则未完全确定。
【保护状况】
其被评估为无危物种(IUCN 2016年无危名录),但依然受《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保护。其分布广泛,种群数量稳定,未显示出濒危警戒信号。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从印度、尼泊尔至喜马拉雅山脉东部、斯里兰卡,中南半岛,包括越南、老挝地区及印度尼西亚等地区。在中国的主要分布区域为云南、贵州和广西等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