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y-rumped Treeswift
English name:Grey-rumped Treeswift
Scientific name:Hemiprocne longipennis
【简介】
灰腰凤头雨燕(学名:Hemiprocne longipennis)隶属于鸟纲雨燕目,树燕科和凤头雨燕属。它们主要栖息于热带到亚热带的低地和山脚森林内,并广泛分布于从马来半岛到印尼苏拉威西岛和小巽他群岛西部地区。
【外形特征】
雄性灰腰凤头雨燕呈现出暗灰色的喉部及胸部与白色的腹部,形成显著对比。雌性缺少雄性的橙红色或栗色耳羽,成年个体上下体具有醒目的光泽,翼尖交叉于尾上。幼鸟在身体和头部特征方面与成鸟相似,但背部纹样更为复杂。灰腰凤头雨燕的三个亚种(harterti、perlonga、wallacii)在体型和颜色上有细微差异。
【生活习性】
灰腰凤头雨燕偏好密林冠层、半常绿或常绿森林边缘,偶尔出现在红树林或沿海松林。它们主要活动高度为地面至1200米之间,并以空中节肢动物为主要食物来源,尤其在黄昏及雨后特别活跃。此物种能在成熟后的橡胶园或公园内的大型树木中栖息。
【鸣叫特征】
灰腰凤头雨燕能发出多种声音,包括涉水鸟般的尖锐鸣叫、类似燕鸥的叫声等,并且这些声音不仅用于觅食和飞行,还可能在栖息时听到。最常见的是一系列“ki”声变种,有时会连续重复三声或更多;此外还会发出类似于“too-eit”或“whit-kep”的高音。
【繁殖习性】
灰腰凤头雨燕的繁殖期主要集中在2月至9月之间,雌鸟会在裸露的树枝中筑巢。其巢呈半碗状,大小约为36×24毫米、深度约12毫米。每对灰腰凤头雨燕通常只产一枚白色卵,并在孵化后花费大约50天时间喂养雏鸟直至它们准备好独立生活。
【保护状况】
作为广泛分布于从马来半岛到印尼苏拉威西岛和小巽他群岛西部地区的常见鸟类,IUCN将其列为无危物种(LC)。尽管灰腰凤头雨燕面临自然资源的威胁如化学农药对郊区公园栖息地的影响以及新加坡观察到的种群下降,但其整体人口数量仍保持稳定。然而,印尼西部持续不断的非法狩猎行为可能对其非森林种群造成损害。
【地理分布】
灰腰凤头雨燕广泛分布在从马来半岛至印尼苏拉威西岛和小巽他群岛西部地区,主要栖息于低地和山脚的热带或亚热带森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