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skered Treeswift
English name:Whiskered Treeswift
Scientific name:Hemiprocne comata
【简介】
小须凤头雨燕(英文名:Whiskered Treeswift,学名:Hemiprocne comata)隶属于雨燕目树燕科凤头雨燕属。其体型小巧,主要分布在东洋界,包括马来半岛、印尼苏门答腊岛、婆罗洲及菲律宾等地。
【外形特征】
小须凤头雨燕的身长约为14-16厘米,翼展约13厘米。雄性个体拥有黑色额部,一对自额部延伸至颈后的白色“胡须”,以及栗色耳羽。其头部、喉部、尾部、上翼覆羽和初级飞羽呈现出深金属蓝色的光泽,而每片次级飞羽则带有白色的斑点。背部、上尾覆羽、胸部和上腹部呈现青铜橄榄色,下腹部和下尾覆羽则是白色。雌鸟则缺乏栗色的耳羽。喙为黑色,眼睛深棕色,腿脚呈紫褐色。幼鸟的羽毛细节暂无详细记录。
【生活习性】
小须凤头雨燕栖息于常绿森林的边缘和主要树冠层,偶尔也会出现在成熟的红树林中。在原生森林中,它们常常靠近河流。其地理分布范围从低海拔的平原到高度为1000-1100米的山地,但在马来半岛北部不超过800米。它们通常主要以小型飞行昆虫为食,觅食时通常在离地面较近的位置飞行,并偶尔会悬停,但不会飞得比主要树冠层更高。它们一般主要以单独或成对的形式出现,有时会形成六只或更少的小群体。在觅食过程中,它们允许灰腰凤头雨燕共享领地。
【鸣叫特征】
小须凤头雨燕的鸣叫声与灰腰凤头雨燕相似,但具有更柔和、音调更高的特点。它们发出的声音类似于'she-she-she-she-SHOO-she',其中最后两个音节音调最高;此外,还有高音的'kweeo'声,在栖息时可能发出类似欧金翅雀的'chew'声。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从2月持续到8月,最晚的雏鸟记录出现在10月初。它们的巢是一个由硬化唾液构建、包含羽毛的半碟状结构。鸟类的两性共同参与巢穴的建造与维护,但目前尚不确定是否含有植物物质。巢通常建造在树冠层树枝的顶端或表面,高度在8至40米之间。小须凤头雨燕每次产一枚白色的卵,孵化期至少为21天。雏鸟在大约28天后离巢,总发育周期不少于50天。离巢的幼鸟可能还要额外喂养三周左右。
【外型辨识】
小须凤头雨燕与灰腰凤头雨燕相比,面部条纹更明显,次级飞羽上的白色斑点较大,并且上部羽毛呈现出明显的铜色光泽。雄性与雌性之间的明显区别在于耳羽的颜色。幼鸟的羽毛呈现棕色、浅黄色、灰色和白色混杂,面部的白色条纹较成鸟短。
【保护状况】
根据《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小须凤头雨燕被列为无危(LC级别)。尽管其在分布区的大部分地区较为常见,但在新加坡的记录较少。在菲律宾则见得较为局部,但在1991年的Mindoro森林调查中较为广泛地被观察到。然而,该物种的高度依赖于原始森林使其面临森林砍伐带来的较大栖息地丧失风险。次生林中较少见,但能适应因选择性伐木而产生的边缘环境。
【地理分布】
小须凤头雨燕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婆罗洲以及菲律宾。它们出现在从低地到海拔1000米至1100米的原生森林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