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TROGONIFORMES > Trogonidae > Harpactes > Whitehead's Trogon
Whitehead's Trogon

Whitehead's Trogon

English name:Whitehead's Trogon

Scientific name:Harpactes whiteheadi

【简介】
灰胸咬鹃(学名:Harpactes whiteheadi),也被称为Whitehead's Trogon,是咬鹃目咬鹃科咬鹃属的一种小型攀禽。该种类主要发现于婆罗洲北部山区的海拔900至2000米处,偏好潮湿、阴暗的山地森林。

【外形特征】
灰胸咬鹃体型厚实,成年个体长度约29至33厘米。雄鸟的头部、颈背及下体呈鲜艳的红色,喉部为黑色,胸部灰白,其余上半身为淡棕色。其尾部下方大部分呈现白色,而翅膀为黑色,伴有细白纹。雌鸟的颜色略有不同,以橙褐色代替红色,翅膀上的条纹为棕色,而非雄鸟的白色。幼鸟通常与雌鸟相似,但全身显得颜色更加统一,未见成年鸟的黑色喉部和灰色上胸。

【鸣叫特征】
灰胸咬鹃通常较少发声,其叫声包括一次响亮、节奏均匀的四到五个粗犷音节,常被描述为“kwau kwau kwau kwau”或“wark wark wark wark”。有时它会发出类似“burr”的滚动声,紧随其后的可能是“kekekeke”的下降音。

【生活习性】
灰胸咬鹃偏好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山区森林中,通常出现在山林中层,较为隐蔽,甚少炫耀。它们常与混合种类群落中的其他鸟类如栗头噪鹛、灰褐噪鹛、黑喉绿阔嘴鸟等共同出现。

【繁殖习性】
该种在所知的繁殖时期为4月至7月,幼鸟在6月被发现,而家庭群体在7月被观察到。然而,对其繁殖生物学的详细信息,例如巢穴结构及其孵化周期等,尚未充分了解。

【外型辨识】
灰胸咬鹃与其他咬鹃相比有独特的特征:腹前部有一个特殊的银灰色围裙,背部为橙棕色,脸部面容深暗色调,喙色为蓝色,眼周皮肤同样为蓝色。雄性红色喉部及雌性橙褐色是主要识别特征。

【保护状况】
据IUCN记录,灰胸咬鹃被列为无危物种(Least Concern, LC)。然而,其种群数量的精确数量未定量,据信其种群正在缓慢下降,主要威胁来自栖息地丧失,特别是伐木和变成农业用途。

【地理分布】
灰胸咬鹃主要分布于婆罗洲北部山区。具体的范围从基纳巴卢山覆盖至杜利特山和隆朱特山(印尼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