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TROGONIFORMES > Trogonidae > Harpactes > Scarlet-rumped Trogon
Scarlet-rumped Trogon

Scarlet-rumped Trogon

English name:Scarlet-rumped Trogon

Scientific name:Harpactes duvaucelii

【简介】
红腰咬鹃(英文名:Scarlet-rumped Trogon,学名:Harpactes duvaucelii),属于咬鹃目、咬鹃科、咬鹃属的一种鸟类。这种鸟类以其显著的特征和独特的生态习性著称。

【外形特征】
红腰咬鹃体长为23至24厘米,体重在34至43克之间。雄鸟的头部为黑色,喙呈蓝色,眼眉和眼眶环同样为蓝色;上体和尾羽上覆羽为丰富的淡褐色至黄褐色,其红色臀部和下体以及尾部上覆羽十分醒目,尾部下方白色,边缘黑色。雌鸟则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头部和喉部为暗棕色,胸部为较淡的黄褐色,腹部为粉红色,臀部和尾羽上覆羽则为粉色。幼鸟的颜色特征与雌鸟相似,但缺少粉色调,臀部和尾羽上覆羽更趋近于锈色。

【鸣叫特征】
红腰咬鹃的鸣叫声极其柔和且迅速,大约有12个音符的连续声,可以描述为“yau-yau-yau...”,随着速度增加音量逐渐减小;当受到惊吓时,会发出一种柔和的呼噜声“kir-r-r-r”。

【生活习性】
红腰咬鹃主要栖息在低地至山脚的常绿阔叶林中,这些自然生境包括亚热带或热带湿润的低地森林、沼泽以及山地森林。这种鸟类通常从枝头觅食,尽管其动作显得迟缓,红腰咬鹃却凭借其快速而柔和的鸣叫在安静的环境中定位有效。

【外型辨识】
识别红腰咬鹃时,最容易看出性别的差异。雄鸟以鲜艳的红色臀部和下体著称,而雌鸟的色彩则较为柔和,其臀部和尾部上覆羽为粉色、腹部为粉红色,胸部为黄色。

【保护状况】
红腰咬鹃目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划为近危(NT)等级,依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所评定。

【地理分布】
红腰咬鹃广泛分布于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Batu Is.、Riau Is.、邦加岛、勿里洞岛、Natuna Is. 以及婆罗洲地区,此外还包括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和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