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iable Oystercatcher
English name:Variable Oystercatcher
Scientific name:Haematopus unicolor
【简介】
变异蛎鹬(Variable Oystercatcher,学名:Haematopus unicolor)是鸻形目蛎鹬科蛎鹬属的一种大型涉禽,仅见于新西兰。在毛利语中被称为 "tōrea-pango"。
【外形特征】
成年个体的羽色变化多样,既有全黑也有黑白交错的羽毛,幼鸟则呈现褐色尖端的羽毛,眼环和喙均为橙红色,腿趋于粉色。雄鸟的平均体重约为678克,雌鸟略重,约为724克。喙长而细,形状类似针,颜色深红,尤其在繁殖季节更为明显。全长通常在42至47厘米之间。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新西兰的北岛、南岛及斯图尔特岛的海岸线。偏好沙质海滩、沙丘、岩石海岸以及偶尔的沿海湖泊岸边。非繁殖季节则经常占据沙质和岩石海岸。已被观察到在牧场觅食。以各种底栖生物为食,包括多毛类、石鳖、蜗牛、贻贝、双壳类、等足类、端足类和蟹类等。
【鸣叫特征】
常发出滑音哨声,例如 "peep" 或 "pi-peep"。此外,还会发出更短促的 "puk" 声和鼻音 "keeoow" 的报警声。展示叫声以颤音开始,随后可能转为单个或成对的音符。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在10月中旬至次年1月,但有时最早可从9月开始。巢建于沙地或碎石堆中,较为凹陷,或有少量海藻作为衬垫。每窝产卵2至3枚,极少数情况产5枚,卵平均尺寸为58.2毫米乘以40.6毫米,孵化期为25至32天。雏鸟的颜色因羽色形态差异而异,全黑形态下的雏鸟暗色部分较多,而黑白相间的雏鸟则上体呈灰色偏褐色,腹部为白色。雏鸟大约在42至49天后离巢。
【外型辨识】
变异蛎鹬体型较大,且黑白相间的个体羽毛边界模糊不清。翼下有斑驳的带状图案,臀部白色斑块较小且仅位于尾羽基部。雌雄之间差异不大,但雌鸟通常较大。
【保护状况】
IUCN列为LC(无危)。总数量约为3400至3900只,可能存在至多7000只。自1922年起受到保护,由于狩猎原因,其数量一度减少。人类活动干扰和外来哺乳动物捕食对其繁殖成功率有影响。
【地理分布】
栖息于新西兰北岛、南岛及斯图尔特岛的沿海地带,包括一些相邻岛屿。在繁殖和非繁殖季节都会出现在这些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