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rican Oystercatcher
English name:African Oystercatcher
Scientific name:Haematopus moquini
【简介】
非洲黑蛎鹬(学名:Haematopus moquini),广泛分布于非洲南部大陆和近岸岛屿的海岸区域,如纳米比亚和南非等地区。其学名中的“moquini”是为了纪念法国自然学家阿尔弗雷德·莫 Canyon-Tandon,他发现了并命名了该物种。
【外形特征】
非洲黑蛎鹬体型较大,体长约为42-45厘米,翼展可达80-88厘米。成年个体全身呈纯黑色,具有醒目的红色腿足和红色眼圈、眼环及喙。雌雄在外形上相似,但在体型和喙部长度上有微小差异,雌鸟略大且喙较雄鸟略长。新生幼鸟的羽毛较暗淡,主要呈灰褐色,并且腿部和喙的红色颜色尚未完全显现;它们在离巢后,色彩才会逐渐变为成鸟特点。成鸟体重范围为665克至800克左右。
【鸣叫特征】
它们的叫声为响亮的笛声,音符包括‘kleep’、‘kleep-a’或‘klee-eep’。在领地保卫时,它们会发出快速重复的‘kleepee-kleepee-kleepee-kleepee’,其音量和速度可以调整,并伴有颤音。
【生活习性】
非洲黑蛎鹬栖息于岩石海岸、沙质海滩及岩滩等地点,并且会在这些栖息地筑巢繁殖。成鸟通常定居于固定的领地,而幼鸟可能会长途迁移到数千公里外的区域。从前期研究来看,这种涉禽的主要食物来源包括各种贝类、蠕虫和甲壳类动物,如扇贝、帽贝等。
【繁殖习性】
非洲黑蛎鹬在9月至次年4月期间繁殖,通常选择在沙滩或岩石堆中产卵,每次产1-4枚,平均约2枚,通常为橄榄绿或棕色调,带褐色斑点。孵化期大约为27-39天,期间雌雄双亲共同孵化。幼鸟一般在35-40天离巢,育雏期大约50-180天。
【外型辨识】
非洲黑蛎鹬与蛎鹬相比,具有纯黑的全身羽毛,而蛎鹬腹部和咽喉部位为白色。此外,后者与非洲黑蛎鹬的声音特征上也有差异,前者叫声更舒缓。
【保护状况】
虽然种群规模不大,但由于有效的保护措施及外来物种的引入,尤其如贝类等可作为其猎物增多的现象,种群数量整体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亚洲黑蛎鹬被IUCN评估为近危(NT)等级,但在强调当地社群参与和保护区覆盖增加后,现在该等级已调整至“无危”(LC)。
【地理分布】
非洲黑蛎鹬主要繁殖区域位于纳米比亚北部至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沿海一带,而在非繁殖季节,部分个体有可能北迁至安哥拉南部及莫桑比克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