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Island Oystercatcher
English name:South Island Oystercatcher
Scientific name:Haematopus finschi
【简介】
南岛斑蛎鹬是鸻形目蛎鹬科的一种鸟类,在新西兰被亲切地称为“SIPO”,发音接近“typo”。它们拥有独特的红色眼睛、长而厚实的红棕色喙以及厚实的淡粉色脚和腿。主要在新西兰南岛的河床、牧场和湖泊繁殖;而少数该物种也会在北岛繁殖。迁徙期,该种群会向北岛和其他部分地区迁移,主要寻找河口、港口和沙滩栖息。其中偶尔在澳大利亚越冬期间也有记录到。
【外形特征】
成鸟体重介于518到622克,体长约为46厘米。头部、颈部和上胸部皆呈黑色,肩羽和尾部同样为黑色,翅膀有宽阔的白色翼带,且延伸到一半的初级飞羽处;背部、臀部、上尾覆羽、下胸部和腹部为白色。成鸟的眼睛、眼环、喙和腿均为红色,幼鸟类似但眼、喙、腿颜色较暗。冬季会出现明显的白色颈圈呈现。
喙的长度在不同亚种间有差别,最长的测量可达99毫米。
【鸣叫特征】
最常听到的是重复的四音符哨声,类似‘peep’或‘kleep’,也有双音节变化‘pi-peep!’,或是更加延长的音节‘weeeep’。在展示中,一只鸟会发出连续哨声,与此同时,另一只会吹口哨并逐渐减慢下降终止。
【生活习性】
栖息于盐沼、沙石海滩,有时也会选择在岩石海岸;在新西兰内陆河流砾石岸或田野繁殖。进入冬季,大量鸟群聚集于重要的海湾和河口。它们以贝类、蜗牛、海岸生物,如海蚯蚓、蟹、昆虫幼虫和偶尔的鱼为食。它们主要在软质沿海滩底觅食,关键的猎物包括贻贝、蛤蜊、麦螺和海蛞蝓等。在西非沿海地区,它们还捕食血腥蛤蜊。在欧洲,商业贝类捕捞提高了它们对非本土物种菲律宾蛤蜊的捕食量。
【繁殖习性】
繁殖时期主要集中在四月至五月。幼鸟通常在九月中旬前完全离巢。雄鸟可能会参与多配偶关系,雌性之间亦可能存在这种现象。巢穴是一个浅坑,直径约为20厘米,深度5至7厘米,这其间有时也会铺上贝壳碎片、岩石,甚至小型哺乳动物的粪便。每窝产卵1至3枚,平均产卵2枚,卵期需要25至30天。孵化期间,雌雄双方共同孵化。幼鸟孵化后1至2天留在巢中,孵化成功率大约为47%,幼鸟存活至离巢期间约为59%。
【外型辨识】
南岛斑蛎鹬与澳洲蛎鹬存在相似点,但特点是体型较小且黑白对比鲜明。白色翼带不延伸至初级飞羽,而澳洲蛎鹬的颜色更加模糊。另一区别是与黑腹蛎鹬,南岛斑蛎鹬拥有红色眼睛而非黄色,且背部颜色为黑色,而不是棕色。
【保护状况】
**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
繁殖期间,主要位于新西兰南岛和内陆区域。到了非繁殖季节,它们会向斯图尔特岛沿海北部以及新西兰其他地区进行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