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m-nut Vulture
English name:Palm-nut Vulture
Scientific name:Gypohierax angolensis
【简介】
棕榈鹫(学名:Gypohierax angolensis)是鹰科棕榈鹫属的鸟类,是旧大陆鹫中最原始而且体型较小的一种。这种大型猛禽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黑白相间的羽毛,成鸟头部、颈部、胸部、覆羽及尾尖为白色,其它羽毛为黑色,尾部短而圆。它们的嘴强大且呈钩状,眼周裸露无羽且皮肤呈红色,脚部也裸露,爪子锐利而小。
【外形特征】
棕榈鹫体长约60厘米,翼展可达1.5米,体重在1.3至1.7公斤之间。成鸟黑色和白色的羽毛分布醒目,翅膀与肩部的主次羽是黑色的,喉咙和脸颊裸露,尾巴尖端是黑色,其余部分为白色。
【生活习性】
棕榈鹫主要栖息于撒哈拉以南热带森林边缘、河流、湖泊、红树林、河口、海岸等湿地地区,尤其偏好油棕和拉菲亚棕榈繁茂的地方。它们往往聚集在食用树地区徘徊、觅食,经常会靠近水源。
【鸣叫特征】
与其他鹫类不同,棕榈鹫并没有广泛地依赖于大型尸体为食,主要依靠果实和偶尔的陆地或水生小动物为生。这一特征使它们成为了一种尤为特别的猛禽。
【繁殖习性】
棕榈鹫的繁殖季节多见于秋末春初,如西非在10月至次年5月,而东部非洲则通常是在6月至次年1月,南部非洲从5月至9月。巢建在高大的树木、油棕或猴面包树、大戟树等的枝杈或冠上,一般离地面6至60米间。每窝产一枚卵,大小平均约为71毫米×54毫米。巢制作完成后由双亲轮流孵化,孵化期约需35至50天。雏鸟出生后由双亲精心照顾,大约在孵化后85至91天后从巢中独立。
【外型辨识】
棕榈鹫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黑白相间的羽毛,成鸟头部、颈部、胸部、覆羽及尾尖为白色,其它羽毛为黑色,尾部短而圆。它们的嘴强大且呈钩状,眼周裸露无羽且皮肤呈红色,脚部也裸露,爪子锐利而小。
【物种区别】
与其他鹫类不同,棕榈鹫并没有广泛地依赖于大型尸体为食,主要依靠果实和偶尔的陆地或水生小动物为生。这一特征使它们成为了一种尤为特别的猛禽。
【保护状况】
虽然目前棕榈鹫被列为无危物种,但其种群面临诸多潜在威胁。棕榈鹫的栖息地受到破坏,并且因为它们对油棕和拉菲亚棕榈的依赖,棕榈林的减少会对其造成影响。在部分西非地区,棕榈种植园的扩张给其带来与否只提供了新的食物来源,但也因为筑巢点的受限而对它们产生干扰。
【地理分布】
棕榈鹫主要分布在非洲,具体覆盖范围从南非东北部到西非及中非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涵盖从海平面到1800米的多数低海拔地区。它们在索马里、南苏丹、乌干达、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肯尼亚等都存在分布,并且在广大的生长油棕及拉菲亚棕榈的低地森林、河岸、和红树林中最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