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Thamnophilidae > Gymnopithys > Bicolored Antbird
Bicolored Antbird

Bicolored Antbird

English name:Bicolored Antbird

Scientific name:Gymnopithys bicolor

【简介】
双色蚁鸟(学名:*Gymnopithys bicolor*),是雀形目蚁鸟科下的特有鸟类。该物种分布于中美洲及南美洲西部的多个地区,最显著的外部特征为淡蓝色的眼环和纯白的下体。

【外形特征】
双色蚁鸟身长为13.5至15厘米,体重大约为28至37克,其雄性和雌性外貌非常相似。头部上方和颈背的颜色为深棕栗色,眼周部分为蓝灰色,前额至眼后有着明显的灰色区域与黑色脸颊形成鲜明对比。背部、臀部、翅膀及尾巴均为棕褐色,喉咙和胸部则是雪白的。脸颊还能延伸出一侧棕色的带状区域。亚种间存在一些微细的外貌差异,比如olivascens亚种的后眼区呈绿橄榄色,而ruficeps亚种的前额呈更亮的栗色。

【鸣叫特征】
双色蚁鸟的鸣声特征显著,大多为一连串高音的短促叫声,包含音调和节奏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其叫声通常由音调逐渐降低的“chirr”音和声调强度下降的音符构成。以单个或最多三四个一组出现的“chup”音尤为典型。

【生活习性】
双色蚁鸟栖息于低地及山麓常绿林与周边成熟的次生林内,海拔通常低于900米,但在某些地区可达1500米。这种鸟类属于肉食性鸟类,以各类昆虫及节肢动物为主要食料,例如斑马mites、蟑螂、蟋蟀、蜘蛛和甲虫等。该种鸟类依赖行军蚁群觅食,它们几乎总是与其他鸟类跟随在蚂蚁之后。觅食时常保持在地面1米以下,偶尔可达5米的高度,并能跟随蚂蚁群一整天,围绕蚁群寻觅猎物。

【繁殖习性】
双色蚁鸟的繁殖期从4月下旬至9月下旬,乃至12月(取决于所在地区)。其领地特性普遍维护整年,且多数为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巢为简单的杯状结构,由枯棕榈叶条构成,通常固定在腐烂的树桩上。每一繁殖期下产卵2枚,大约经过15至16天孵化期后,进入13至15天的育雏期。雌雄皆参与育雏活动,特别是在喂食前会将食物分解为更易消化的小块。

【外型辨识】
与白颊蚁鸟相比,双色蚁鸟上体偏棕色,眼上区域颜色较深。在亚种之间的区分,主要是依据冠状颜色和侧翼色调,其中亚种之间的主要区别包括:olivascens具有橄榄色后眼区,ruficeps的前额头部为栗色。

【保护状况】
双色蚁鸟的保护状况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无危”(LC)级别。因其广泛的分布范围,人为与自然限制的压力并未显得特别危急。

【地理分布】
该种群从洪都拉斯至厄瓜多尔西部的地段分布,具体指海拔高度在1700米(北方地区)和1500米(巴拿马)以及低于1000米(哥伦比亚)的一系列栖息地。偶尔,由于环境变化,其他蚁鸟如巴拿马巴罗科洛拉多岛上的点斑蚁鸟数量会有所增加,这通常是在某些属当地种群灭绝后的一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