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Cotingidae > Gymnoderus > Bare-necked Fruitcrow
Bare-necked Fruitcrow

Bare-necked Fruitcrow

English name:Bare-necked Fruitcrow

Scientific name:Gymnoderus foetidus

【简介】
裸颈果伞鸟(学名:Gymnoderus foetidus),属雀形目伞鸟科,是这一科的唯一物种,主要分布于南美洲亚马逊流域的低地森林。其显著特征包括全黑体色以及独特的颈部褶皱和翅膀颜色,使得它们在飞行时十分引人注目。

【外形特征】
裸颈果伞鸟体型中等,雄性体长在34至38厘米之间,体重331至359克,雌性则略小,体长30至34厘米,体重大约在220克左右。雄性头部稀疏分布着软绒毛,颈部呈显著裸露状态,并带有灰蓝色褶皱,两翼为银灰色调,腿和脚大而强壮。雌鸟整体灰白色,颈部褶皱不如雄性显著,尽管性状显现。成鸟具有鲜明的虹膜颜色,由灰白至暗红变化不一,全部成鸟的喙为灰黑色,腿部颜色偏铅灰。幼鸟的羽毛为纯白,逐渐发育成成鸟模样后经历多次翼羽替换。

【生活习性】
裸颈果伞鸟栖息于亚马逊地区广阔的河流湖泊沿岸森林以及泛滥森林中,活动范围可抵达500米海拔高度。其主要食物来源是植物果实,如Oenocarpus、Cecropia和Euterpe等。除果实外,它也摄食大型昆虫,如螳螂和蝗虫,以及白蚁或飞蚁。不同于其他伞鸟,该鸟常在树干上奔跑寻找食物。

【鸣叫特征】
裸颈果伞鸟发声方式独特,通过深低的号角声呈现,听起来类似于雾笛鸣响,与亚马孙伞鸟的鸣叫声有相似之处。

【繁殖习性】
裸颈果伞鸟繁殖期间通常出现在9月至次年2月。在南部区域,主要于这一时间段内繁殖。雌鸟产下的卵通常附于简朴的巢中,巢结构浅杯型,用苔藓与藤蔓构成,并安置在6至10米高的粗横支干周围。现已验证在树冠内部的高枝上,如高达40米的Ceiba树中也发现了巢。每次繁殖期通常只产一枚卵。

【外型辨识】
相对于其他伞鸟,裸颈果伞鸟嘴部呈现扁平、较小特征,且脚部更为强壮,颈征更为独特鲜艳了。尤其是雄鸟深蓝色褶皱皮肤较为易于辨识。

【保护状况】
根据200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操作标准,该物种保护级别为“无危”(LC),显示出广泛的地理分布,尤其在亚马逊河流域的河流边缘处最多见20多只群体,但数量占据优势。此外,它还分布于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以及阿根廷和乌拉圭的部分区域。虽然种群数量可能在下降,但尚未低于易危标准阈值。

【地理分布】
裸颈果伞鸟的地理分布集中在哥伦比亚东南部、委内瑞拉南部、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东部、秘鲁东部、玻利维亚及巴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