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Sturnidae > Gracupica > Siamese Pied Myna
Siamese Pied Myna

Siamese Pied Myna

English name:Siamese Pied Myna

Scientific name:Gracupica floweri

【简介】
暹罗斑椋鸟(学名:Gracupica floweri),属于雀形目椋鸟科斑椋鸟属的一种鸟类,主要分布于泰国、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南部、东部及中国的南部地区。该物种曾与斑椋鸟被误认为是同一种类,之后才得到独立分类。

【外形特征】
暹罗斑椋鸟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鸟类,体长约22-25厘米,体重76-90克。其羽毛颜色以黑白为主,头部和上背为黑色,腹部、臀部以及脸部侧边则为白色,肩部上有白色条纹。喙呈黄色并带有橙红色斑点,幼鸟的羽毛颜色较暗,且白色部分较少。成鸟的虹膜颜色从淡黄色至棕色不等,裸露的面部及眼周皮肤呈橙红色。脚趾和爪的颜色会随年龄变化。

【生活习性】
它们栖息在稻田、潮湿的草场和人类居住区附近,主要以陆生无脊椎动物、果实和花蜜为食,也会捕食小鱼。暹罗斑椋鸟的叫声多样,能够模仿其他鸟类的声音。在泰国干季,季节性移动现象更为明显。

【鸣叫特征】
它们的叫声多样,能够模仿其他鸟类的声音。

【繁殖习性】
该物种的繁殖区主要覆盖了缅甸南部和东部、中国南部以及泰国和老挝。泰国南部的分布已扩展至Chumphon以南。历史上,泰北地区的数量曾有局部减少或消失的现象,但在泰国-马来半岛南部有所扩大。具体繁殖特征则未有更多信息可提供。

【外型辨识】
暹罗斑椋鸟的额头白色条纹较为丰富,相比斑椋鸟和爪哇斑椋鸟,裸露的面部皮肤更加醒目,但范围不及后者。因此,可通过额头条纹的丰富度、裸露的面部皮肤范围、喙部颜色、体型和翼部白色斑块来区分。

【物种区别】
暹罗斑椋鸟的额头白色条纹较为丰富,相比斑椋鸟和爪哇斑椋鸟,裸露的面部皮肤更加醒目,但范围不及后者。因此,可通过额头条纹的丰富度、裸露的面部皮肤范围、喙部颜色、体型和翼部白色斑块来区分。

【保护状况】
暹罗斑椋鸟的IUCN保护状态尚未明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