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ian Pied Myna
English name:Indian Pied Myna
Scientific name:Gracupica contra
【简介】
斑椋鸟(学名:Gracupica contra),为雀形目椋鸟科斑椋鸟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东南亚地区。它的黑白羽毛与黄色喙使其易于识别。
【外形特征】
斑椋鸟体长约22厘米,体重76至90克。其上体黑色,下体白色,飞行时尤为显眼的白色臀部及头部杂色羽毛成为其特征之一。成鸟脸颊、耳羽白色,耳羽杂以白色,眉纹金黄色,眼周裸皮呈深橙色,鲜明对比;喙黄色,尖端淡黄色,腿为黄褐色。幼鸟体色较成鸟暗淡,喉区与脸颊非显白色,虹彩较为缺乏光泽。
【生活习性】
斑椋鸟通常结成小群体活动,倾向于居于平原、牧地和接近水源的低海拔树林。它喜欢开放地区,常跟随在当地受惊患害虫的牲畜进行觅食,地面取食,亦与耕作者们随犁觅食。其为杂食性,主要以昆虫、果实与花蜜为食,尤其偏爱Ficus、Zizyphus 、Syzigium及Lantana camara的果实。
【鸣叫特征】
斑椋鸟能发出清澈音符置成的鸣叫,伴随模仿其他鸟类叫声的能力,使其成为深受喜爱的笼养鸟,在印度文化中,被视为有益于除去农田害虫的存在。
【繁殖习性】
繁殖期相对持久,随栖息地不同,繁殖期可从2月持续至10月。通常一鸟一妻制,偶尔可同时形成松散的繁殖群落。斑椋鸟巢由双方共同构建,结构高级复杂,主要利用自然树洞、电线杆及电灯柱等人工结构为巢址,位于距地面高3至15米处。一窝通常产卵4至6枚,孵化周期约为14-15天,蛋呈淡蓝,典型长度为26.8毫米X19.8毫米。父母双方共同喂养雏鸟直至离巢,孵化成功率87%-92%,离巢率为52%-58%。
【外型辨识】
斑椋鸟的颜色与同家族的普通椋鸟、黑领椋鸟有显著区别,识别它们并不难。
【保护状况】
在印度次大陆,斑椋鸟属无危物种。但在某些区域如拉贾斯坦邦,其栖息范围正在逐渐扩大,归咎于农业模式的变化以及人为养殖鸟的逃逸。其种群在巴基斯坦、以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非本土地区也有扩展。
【地理分布】
斑椋鸟分布于巴基斯坦至中国西南部,涵盖印度次大陆的平原和部分低山丘陵地带。向南可达安得拉邦,向西延伸至孟加拉国,东北部为sordida亚种,肩部杂色斑纹较少;而曼尼普尔南部至缅甸中部和云南则为superciliaris亚种;泰国和柬埔寨主要是floweri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