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rican Barred Owlet
English name:African Barred Owlet
Scientific name:Glaucidium capense
【简介】
斑鸺鹠(英文名:African Barred Owlet),隶属于鸮形目鸱鸮科鸺鹠属,是一种在非洲南部、中部及东部特有的小型鸮类。该物种可能由多种地理变异的四个不同亚种组成,显示出了明显的地区性差异。
【外形特征】
斑鸺鹠的体长约17厘米,翼展可达40厘米,体重一般在81-139克之间。头部呈现灰色并带有细白斑点;面盘为白色且带有浅灰条纹。上体为棕色且布满淡色横纹,肩羽及翼覆羽上带有宽白边;尾羽以及飞羽也呈现出类似的带状纹饰。腹部区域为白色,带有大面积的棕色羽尖,造成斑点状的外观;胸部则呈现肉桂色,并被淡黄色条纹所覆盖。眼睛为黄色,喙则为绿黄色。幼鸟的头部和颈部更偏向于棕色,胸部具有更低密度的条纹和斑点。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栖息于从低地雨林到山地森林的各种环境,包括灌木、浓密的林地、森林边缘与次生植被。它们在日间也会部分活跃,但最常在黎明与黄昏进行活动。斑鸺鹠主要以昆虫、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为食。
【鸣叫特征】
斑鸺鹠会发出一系列尖锐的单音节啸叫,通常在黄昏和黎明时分最为频繁。有时候在其夜间活跃期间,在寂静而清朗的夜晚也能偶尔听到它们的鸣叫声。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为9月至11月,窝筑于自然的树洞或啄木鸟和鴷鸟挖掘的洞穴中,巢穴距离地面约3-6米。每个巢通常会产2-3枚卵,每枚蛋大小约为32.1mm x 27.1mm。幼鸟由双亲抚养,在孵化后大约30-33天达到离巢的阶段。
【外型辨识】
与珍珠鸺鹠相比,斑鸺鹠上体具条纹而非斑点,下体有着斑点和条纹,而不是单一的条纹。而在与罕见的阿尔伯特鸺鹠的重合区域,斑鸺鹠还能通过头顶斑点为白色而非奶油色,背部分色淡以及肩羽上的白色条纹的特点与之辨识。
【物种区别】
与珍珠鸺鹠相比,斑鸺鹠上体具条纹而非斑点,下体有着斑点和条纹,而不是单一的条纹。而在与罕见的阿尔伯特鸺鹠的重合区域,斑鸺鹠还能通过头顶斑点为白色而非奶油色,背部分色淡以及肩羽上的白色条纹的特点与之辨识。
【保护状况】
斑鸺鹠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分类为无危(Least Concern, LC),然而其地理分布上的某些亚种(如南部亚种)的种群数量有限,对于栖息地破坏具有较高敏感度,被纳入受保护类别。鉴于东开普省的稀少状态,相比在博茨瓦纳的莫雷米野生动物保护区,斑鸺鹠在沿奥卡万戈河的纳米比亚卡普里维地带更加常见。
【地理分布】
其分布范围覆盖了东非的肯尼亚到西非的安哥拉,以及南非东北的林波波省与姆普马兰加省。在包括索马里南部、坦桑尼亚中部、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南部、安哥拉、纳米比亚北部乃至博茨瓦纳中部都有斑鸺鹠记录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