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uatter Pigeon
English name:Squatter Pigeon
Scientific name:Geophaps scripta
【简介】
鹑鸠(英文名:Squatter Pigeon,学名:Geophaps scripta)属于鸽形目鸠鸽科岩鸠属的一种鸟类。以其鲜明的黑白面部条纹和从腹部延伸至肩部的白色条纹而闻名。它们主要在澳大利亚东北部和中部的干旱地区出现,其中在昆士兰州北部更为普遍。
【外形特征】
鹑鸠体型中等,长度为26至32厘米,体重约在200至225克之间。面部和喉咙有黑白条纹,头部、颈部和背部呈现出淡灰棕色,与周围较浅的边缘形成一种鳞片般的外观,特别是在肩羽区域。尾巴为深褐色,而中心部分略淡;上翼覆羽为暗棕色,边缘较浅,内侧大次级飞羽上有闪烁的绿紫色斑点。翅膀呈黑色,边缘和尖端较浅;内侧次级飞羽为褐色,同样带有暗淡的绿紫色斑点;上胸为淡灰棕色,逐渐转变为蓝灰色,与腹部的白色形成显著对比;侧面、臀部和尾下的覆羽为灰褐色,带有宽阔的白色斑纹;尾下覆羽为深褐色,而中心略淡一些。喙为黑色;眼周皮肤为蓝灰色;腿和脚为暗紫色。雌雄其外形相似,而幼鸟面部图案不够明显,头部、颈部和背部的颜色比成年鸟更为暗淡的棕色,逐渐变成上尾覆羽的浅棕色;肩羽为奶油色至淡黄色;背部有淡淡的浅色点,组成模糊的浅色带;尾巴大部分为深棕色,边缘颜色相对较浅,带有宽阔、不太完整的褐色亚终端环带和浅色尖端;面部皮肤呈黄色至淡黄色。半岛亚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红色的眼周皮肤,年幼个体为黄色。
【生活习性】
它们栖息于开阔的桉树丛和相关的草原地带。过去可能在分布范围的南部开放平原上也有发现,但现在极为罕见。与裸眼相似,鹑鸠主要在地面活动,并且在受到惊吓时会以类似鹌鹑的爆发式飞行进行自保。
【鸣叫特征】
鹑鸠通常不是很吵闹。在求偶展示时,会发出轻微的三声温和咕咕声,首声短,后续两声在相同音高:“pu..poo..poo”。受惊时,会发出类似但更高音调的咕咕声。伴侣或群体中的其他个体通常通过低沉而哀婉的吟唱声保持联系。
【繁殖习性】
繁殖期可能全年都有,但在干旱季节最为活跃。繁殖准备明显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简陋的巢建在浅坑中,仅用少量藤条或草等覆盖在草丛或低灌木之下。每次产2枚光滑的白色蛋。在圈养条件下,孵化期约为17天,幼鸟大约在9天后离开巢穴。雏鸟出生时全身覆盖着浅褐色绒毛。
【外型辨识】
与铜翅鸠相比,鹑鸠辨识主要依靠其苍白的白色翅膀下方,而铜翅鸠的翅膀下方带红色色调。另外,鹑鸠独特的黑白面部条纹和腹部至肩部的白色条纹也是重要的区分特征。
【保护状况】
在IUCN中被列为无危(LC)。虽然整体上看,它并未面临全球性的威胁,但由于数据有限,辩识其具体状况仍需更多的调查工作。指名亚种被评估为较为脆弱。分布式地区的具体人口数量尚无准确的估计。在其分布范围内,该物种数量已经显著减少,接近灭绝的程度;尽管在开普约克半岛的内陆地区仍较为常见。过度放牧和侵略性的科学收获可能是导致种群下降的主因。
【地理分布】
鹑鸠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北部和中部的干旱地区,其中在昆士兰州北部更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