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knobbed Coot
English name:Red-knobbed Coot
Scientific name:Fulica cristata
【简介】
红瘤白骨顶,学名Fulica cristata,隶属于鹤形目秧鸡科骨顶属,是一种中型游禽。主要分布于西班牙南部、北非、东非至南部非洲以及马达加斯加。头部具有醒目的红色额瘤是其显著特征,体羽呈暗灰黑色,嘴和额甲为白色。
【外形特征】
红瘤白骨顶体型中等,体长在35-42厘米之间,翼展约75-85厘米。雄鸟体重770-910克,雌鸟体重455-790克。嘴高且侧扁,部分爪趾被网状结构覆盖。头部特征显著,额甲呈白色,并在上方具有一红色隆起,额甲与后侧的羽毛连接处呈圆形。体羽颜色为暗灰黑色,尾下覆羽有白色,上体有条纹,下体有横纹。
【生活习性】
红瘤白骨顶主要栖息于淡水环境,如湖泊、河流、水库和泻湖,更偏好静水环境,但也在河流和潮汐泻湖中被发现。它们的食物包括各类水生植物、软体动物、甲壳类及昆虫。红瘤白骨顶拥有强大的潜水能力,可以在水下寻找食物。
【鸣叫特征】
红瘤白骨顶在求偶期间会发出快速的kerrre声,类似姬田鸡的声音,此外还会有刺耳的ka-haa声和带有咕噜音的hoot声。
【繁殖习性】
红瘤白骨顶的繁殖期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通常在5月至12月间。它们实行单配制配对,配对关系仅在繁殖期建立。巢一般建造在浅水区或漂浮植被中,由两性共同建造。每窝产卵量为5-7枚,孵化期持续18-25天,由双亲共同孵化。雏鸟为早熟类型,孵化后一天即可与父母一同外出觅食,由双亲抚养约55-60天。
【外型辨识】
飞行时,不象白骨顶那样有第二级飞羽的白色边缘。
【保护状况】
根据IUCN评估,该物种的保护级别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红瘤白骨顶的自然分布区域涵盖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乃至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同时,它们也广泛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及印度洋岛屿,尤其是马达加斯加。在过去的数个世纪里,该物种的分布范围在欧洲和北非有所缩减,但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部分地区,如埃塞俄比亚、东非、津巴布韦、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种群数量相对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