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footed Falcon
English name:Red-footed Falcon
Scientific name:Falco vespertinus
【简介】
西红脚隼,属于隼科、隼属,是中国二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东欧、中亚及亚洲中部,冬季迁徙至非洲南部过冬。2004年首次在北美被记录。
【外形特征】
雄性西红脚隼通体蓝灰色,尾下覆羽和腿部呈红色,眼圈、嘴、蜡膜和趾橙红色,翼下覆羽和腋羽与主体相似。雌性上体为灰色,背部具暗灰色横斑,头部橙色,具有黑纹;下体橙红色或暗红色,可能有稀疏的黑褐色纵纹;眼睛周圈与眼先有一圈黑斑;喉部为白色。幼鸟上身是黑色,尾巴有横斑。其虹膜为暗褐色,外圈为红色,蜡膜和脚趾在雄性为红色,雌性为橙色,幼鸟为黄色。体型一般为25-34厘米长,翼展约65-75厘米,体重约115-197克。
【生活习性】
西红脚隼喜欢在开放空间、农田、牧场,以及有树木覆盖的开阔地带活动,通常可达1500米的海拔高度。冬季则在非洲的草地、灌木丛和稀树草原活动。夏季则主要在中国西北部、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繁殖,春季迁徙路径精确细节尚不明确。
【鸣叫特征】
晚上常常是噪音最大的时候,叫声近似于快速的“kiou kiou”或更高声的“kwee kwee kwee”。
【繁殖习性】
繁殖期通常在4-8月,往返于欧洲至亚洲中部或非洲南部。它们一般使用其他鸟类的旧巢,如乌鸦巢或喜鹊巢,并通常有3-4枚蛋。孵化期约为21-28天,卓育期为26-30天。强壮的幼鸟在出生后约一周即可独立飞翔。
【外型辨识】
西红脚隼和红脚隼的区别在于其灰底色的翅膀下覆羽、更浅的冠羽和更深色的尾巴与下体,还有与燕隼相比较明显的区别。
【物种区别】
【保护状况】
西红脚隼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的近危(NT)等级,同时在CITES附录II中,并被中国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全球数量估计约为300,000-800,000只,欧洲数量约占全球总数的40%,过去一直维持稳定或稳定减少的趋势,面临持续栖息地毁坏的威胁。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中欧和亚洲中部地区,在非洲部分区域则是冬季休养生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