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ted Kestrel
English name:Spotted Kestrel
Scientific name:Falco moluccensis
【简介】
斑隼(Falco moluccensis)是隼形目隼科隼属的一种小型猛禽,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东洋界等地区。它们广泛出现于开阔地带,如草地、农田以及城市边缘等。斑隼还栖息于稀疏森林和椰子种植园,最高可至海拔2200米以上。
【外形特征】
斑隼体长28至32厘米,翼展59至71厘米,平均体重为162克。雄鸟背部与翅膀具有显著的红褐色斑点,腹部逐渐变淡,喉部颜色稍浅,下尾覆盖羽几乎无斑点;尾羽呈灰色,有宽的暗色带与白色尖端。雌鸟的上体条纹更重,腹部有明显的箭头状条纹。虹膜为深棕色,蜡膜、眼环和脚为黄色。幼鸟颜色更深,矛纹更重,尾部横带更粗更明显。
【生活习性】
斑隼栖息于各式开阔环境,包括农田、牧场、热带种植园和热带林地等。它们主要独居,但会在狩猎季节聚集成最多12只小群。斑隼以小型哺乳动物、鸟类(尤其是鸽子)、蜥蜴及昆虫为主要食物。它们飞行迅速,并擅长使用垂直下坠技巧狩猎,速度可达每小时70千米。有时,斑隼会展开空中技艺来捕猎。
【鸣叫特征】
斑隼在繁殖季节的叫声清晰尖锐,涵盖连声的“keek-keek-keek...”以及空中展示时的“rrrit-rrrit-rrrit”叫声。
【繁殖习性】
斑隼孵化与育雏周期各约为28天。雌雄合作筑巢,通常在3月至9月繁殖期筑巢,一窝可产4枚卵,卵尺寸在36.9至40.7毫米×31.3至33.7毫米不等。
【外型辨识】
这种鸟与澳洲红隼相比,颜色更为丰富,深色部分更明显,头部斑纹较少,上体条纹更多、更密,尾部则细条分布。
【物种区别】
【保护状况】
斑隼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群岛、菲律宾南部、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区域。根据IUCN标准,斑隼属于无危物种(LC),被列为CITES II附录保护对象。然而,在松巴岛上,斑隼仍面临危险,常被气枪和弹弓杀害。
【地理分布】
斑隼有两个亚种:
1. 斑隼苏拉威西亚种,Falco moluccensis microbalius(Oberholser,1917);
2. 斑隼指名亚种,Falco moluccensis moluccensis(Bonaparte,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