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throated Nightjar
English name:White-throated Nightjar
Scientific name:Eurostopodus mystacalis
【简介】
白喉毛腿夜鹰,英文名:White-throated Nightjar 学名:Eurostopodus mystacalis。分类为夜鹰目夜鹰科毛腿夜鹰属中的大型夜行性鸟类。体长约为30-37厘米。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部,从约克角半岛至维多利亚州东部。冬季迁徙至新几内亚北部。
【外形特征】
上体和翅膀呈灰褐色,带有深褐色条纹;颈部为淡黄色,两侧喉部有显著的白色斑块,形成类领结的外观。其翼覆羽为灰白色间杂,翼尖的四根初级飞羽末端有白色斑点。尾羽为暗褐色,无白点。喙呈灰黑色,腿和脚为深棕色。体型匀称,雌雄相似,幼鸟相对成鸟更为淡一些,且带有紫红色调。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在低海拔的干燥森林环境,特别是桉树林和干硬叶林。偶尔也会出现在灌木丛、草地和花园中。夜间活动,以飞蛾、甲虫和飞蚁等昆虫为主要食物来源,常在树冠层捕食。迁徙时会组成松散的群体,数量可达20至30只。
【鸣叫特征】
雄鸟的叫声独特,类似于快速上升的泡泡音,有时被描述为人类笑声的爆发。这种鸣叫通常在黄昏或黎明时从栖木发出,有时也在展示飞行时听到。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为每年9月至次年2月。雌鸟会将巢筑在地面,常见于裸土或落叶上。通常每个巢只产一枚蛋,由双亲轮流孵化,孵化期大约为22至28天。雏鸟早熟,出生后即能移动,约在30天左右离巢。
【外型辨识】
该物种与其他毛腿夜鹰种,如斑毛腿夜鹰和新喀毛腿夜鹰相比,体型更庞大,具有单个白色翼斑,并且鸣叫声有显著差异。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红色名录分类,该物种被列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白喉毛腿夜鹰的繁殖栖息地集中在澳大利亚东部,从约克角半岛至维多利亚州的中南部。它们在冬季迁徙至新几内亚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