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ted Nightjar
English name:Spotted Nightjar
Scientific name:Eurostopodus argus
【简介】
斑毛腿夜鹰(学名:Eurostopodus argus),英文名:Spotted Nightjar。属于夜鹰目、夜鹰科的毛腿夜鹰属,广泛分布在澳洲内陆干燥区域,是夜行性鸟类。
【外形特征】
体型介于小型至中型,体长在27至35厘米之间,体重在75至132克之间。两性外观相似。上体灰褐色并点缀着灰白斑点;头顶中央有黑色条纹边缘泛棕;颈部有一圈明显的淡色环带;翅膀覆羽饰有灰白斑点,翼缘有显眼的淡色斑点;下颚处有淡色条纹,喉部则有大片白色斑块;下体也是灰褐色,腹部和侧腹为棕色与淡色条纹相间。成年个体四根最外侧初级飞羽带有大型白色斑点,但尾部缺少白色标记。
【鸣叫特征】
雄性通常从地面开始发出一座快速上升且带有气泡声的“whaw”音符,随后是连续的轻柔咕噜声;在警戒状态时,发出低沉的吠叫声或连续的churr声;在受到威胁或进行防御时,会发出低沉的嘶嘶声;成鸟对幼鸟发出低沉的哼声;雏鸟则会发出柔和的啾啾声和颤音。
【生活习性】
斑毛腿夜鹰栖息于各种环境,包括开放林地、灌木丛、草原、沙丘草甸、热带雨林边缘以及红树林。偏好温暖干燥气候,对高湿度和凉爽森林地区的适应性相对较弱。夜间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通常在地面休息而不是在树木上栖息。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大致从8月持续到第二年的2月,可能集中在9月至11月。每窝产一枚或双枚卵。巢址多位于树下或石头旁,偏爱靠近山顶或山脊处,且往往靠近当年或前一年的巢址。巢穴简单,卵直接产在落叶或裸土上。孵化期大约为29至33天。成鸟在巢扰动时会采取防御或吸引注意力的行为。雏鸟半早熟,在出生时覆盖着红棕色或栗色的绒毛,由父母双方共同照顾,约30天后达到独立状态。
【外型辨识】
与其他夜鹰相比,斑毛腿夜鹰具有较大的体型和更为鲜艳的羽毛花纹。此外,其最外侧初级飞羽上带有显著的白色斑点,并且不像大型夜鹰那样有白色尾部标记。
【保护状况】
斑毛腿夜鹰在IUCN的保护状况级别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内地,但在昆士兰中部到南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沿海地区以及塔斯马尼亚州较少见。繁殖候鸟在繁殖结束后,部分个体会迁徙至印尼的摩鹿加群岛南部。此外还分布于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太平洋诸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及其附近的岛屿。
【物种区别】
斑毛腿夜鹰与其他夜鹰相比具有较大的体型和更为鲜艳的羽毛花纹。此外,其最外侧初级飞羽上带有显著的白色斑点,并且不像大型夜鹰那样有白色尾部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