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thern White-crowned Shrike
English name:Northern White-crowned Shrike
Scientific name:Eurocephalus ruppelli
【简介】
白腰林鵙(学名:Eurocephalus ruppelli)属于雀形目伯劳科白顶林鵙属。因其独特的白冠和白臀而著名,广泛分布在东非的干燥荆棘灌木丛、半沙漠和开阔的金合欢树林地带,具体地域范围涵盖南苏丹东南部、埃塞俄比亚南部到坦桑尼亚中部。它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德国自然学家和探险家Eduard Rüppell。
【外形特征】
白腰林鵙体型丰盈,体长19至23厘米,体重42至58克。成鸟的额、冠和颈背显著为白色,眼周具有黑色眼纹,背部呈棕色,腰部及尾上覆羽为白色,上翼和尾则为深棕色;下体颜色为白色,侧胁略带淡棕色。幼鸟生性较暗淡,冠羽暗棕色,面部有白色条纹,胸部显灰,且腹部带有灰色条纹装饰。喙、腿和脚部均为深色。
【鸣叫特征】
它发出的叫声独特且高亢,包括短促的“kek-kek”、"chee-chee"、类似鹦鹉的高频锐叫声,以及一连串组成的较长音符乐句。
【生活习性】
常见于干燥山坡、灌木地和开阔林地,通常以小群体形式活动,群体最多可达12只。它们常从显眼的栖木对小型动物发动攻击,主要猎食大型昆虫,有时也会像牛椋鸟一样从大型哺乳动物背部取食,也会啄食少量地面上的果实。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不固定,在不同地区如3月至12月,揭示了较强的区域性。通常认为实行一夫一妻制,且有合作繁殖的假设。每窝建造的是用草和蜘蛛网构成的碗状巢,在距离地面4至6米高的树叉上。每窝产卵2至4枚,卵色一般为白色或淡紫色基底,带有灰色、紫色或棕色斑点。
【外型辨识】
尽管外观与白冠伯劳相近,但它们的地理分布并不重叠。可通过独特的白冠和白臀以及显著的叫声特征来与白冠伯劳区分。
【保护状况】
白腰林鵙已被IUCN评估为LC(无危)。该物种在非洲中部和东部广阔地域内生存,主要栖息地涉及南苏丹的东南地区、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中部及坦桑尼亚中部地区。但需注意,白腰林鵙亦在红嘴奎利亚雀群中遭受毒害。
【地理分布】
白腰林鵙广泛分布在东非的干燥荆棘灌木丛、半沙漠和开阔的金合欢树林地带,具体地域范围涵盖南苏丹东南部、埃塞俄比亚南部到坦桑尼亚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