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ll-blue Flycatcher
English name:Dull-blue Flycatcher
Scientific name:Eumyias sordidus
【简介】
暗蓝仙鹟,学名Eumyias sordidus,英文名为Dull-blue Flycatcher。属于雀形目、鹟科、铜蓝仙鹟属。
【外形特征】
体长约14至15厘米,喙大且顶端呈钩状。头部至侧冠呈现明亮天蓝色,黑脸和下巴至眼周围则为钴蓝色。上体及头部其余部分为灰蓝色,翼上覆羽和次级飞羽内部边缘更为鲜艳。喉部、胸部至上腹呈现淡蓝色,逐渐变为接近白色的腹部直至尾下覆羽。眼睛深色,喙和腿呈黑色或深铅灰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颜色稍暗。幼鸟体色为深褐色,头顶至背部有广泛淡黄色斑点和黑色边缘,胸部有暗色条纹,翅膀和尾部边缘为蓝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尖端淡黄色。
【鸣叫特征】
歌声由一连串最多8个清澈的颤音组成,通常带有轻微的下滑音,营造出哀伤的效果。此外,还会有短暂的颤音、“chip”音符和下降的富音乐性音符。
【生活习性】
主要生活在斯里兰卡高地的森林边缘、路径、空地、峡谷及树木茂密区域,以及海拔1220至1830米范围内的大型花园,偶尔可达2100米。非繁殖季节则可能降至约450米处。它们以甲虫(Coleoptera)为主食,并辅以Rubus、Lantana及其他灌木浆果。常单独或成对出现,性格不甚隐蔽,行动缓慢,倾向于长时间静止,主要在较低的树枝及灌木丛中觅食,偶尔也会在地面岩石与倒木间活动。
【繁殖习性】
从三月至九月进入繁殖季节,通常育两窝。巢穴由苔藓、植物纤维和叶片构成的杯状结构,建于离地面1至6米高的岩石表面洞穴、苔藓覆盖的河岸裂缝、岩架或树干上的孔洞中。每窝产卵2至3枚。
【外型辨识】
相较于其他蓝色鸣禽,如梯氏仙鹟和黑枕王鹟,暗蓝仙鹟的特点是苍白的灰色腹部和从喙至眼睛的明显黑色标记。
【物种区别】
相较于其他蓝色鸣禽,如梯氏仙鹟和黑枕王鹟,暗蓝仙twor的特点是苍白的灰色腹部和从喙至眼睛的明显黑色标记。
【保护状况】
根据IUCN评估,暗蓝仙鹟被列为近危物种(NT)。
【地理分布】
暗蓝仙鹟主要生存于斯里兰卡中央高地,尤其是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地区。虽然在900米以下地区较为罕见,但同样存在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