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Estrildidae > Estrilda > Black-rumped Waxbill
Black-rumped Waxbill

Black-rumped Waxbill

English name:Black-rumped Waxbill

Scientific name:Estrilda troglodytes

【简介】
黑腰梅花雀(学名:*Estrilda troglodytes*),又称短尾蜡嘴雀,是雀形目梅花雀科的一种小型鸟类。它们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外形特征】
成熟个体身长约为10厘米,平均寿命可达5年。雄鸟腹部带有淡粉色调,雌鸟则较深。繁殖期期间,雄鸟会竖立尾羽显示强壮体质。蜡质喙和眼周围红羽毛是显著特征之一。不具有横向条纹是其主要特点。

【鸣叫特征】
黑腰梅花雀发出尖锐的“chuur”、鼻音的“jeeeu”,上升声调“chihooee”及爆发力的“tche-tcheeer!”、“chee-eeer!”,还有沉默地向下落的“t’chu-weee”。它们在干燥草原、成片耕地、雨林和稀疏植物生长的灌木丛或苑林地带都能找到。

【生活习性】
繁殖期通常在塞内加尔和冈比亚7月至11月间,托戈在此期间能观测到育雏周期的位置。繁殖季节在尼日利亚为7月和8月,在苏丹和肯尼亚为6月和7月。黑腰梅花雀主要以草籽、草本种子和小昆虫为主食。

【繁殖习性】
黑腰梅花雀的巢通常由干草构成,呈球形,位于草丛或灌木丛中。雌鸟每窝产4-5枚卵,孵化需约11-12天。幼雏在巢中居住约17-20天。

【外型辨识】
黑腰梅花雀因其尾部呈正方形、背部黑色无横纹以及面部下方轻淡粉色特征与红梅花雀不同区分。

【保护状况】
黑腰梅花雀被列为无危(LC)物种。它们分布广泛,某些地区更为常见。在苏丹和埃塞俄比亚较为常见,在肯尼亚相对稀少。此外,这些鸟类已被引入法国的瓜德罗普岛及波多黎各等地。

【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各处,东北至厄立特里亚和苏丹,东南至肯尼亚。人为活动进一步将其引入到法国的瓜德罗普岛及波多黎各等地。

【物种区别】
红梅花雀(Amandava amandava)体态优美,全身羽毛绚丽多彩。雄鸟红色底配以小小白点,雌鸟为棕色覆羽和尾羽上有白点,眼周与前额暗棕色。栖息范围广泛,包括亚热带生长稀树疏丛到低矮草地,密林地区;其中包括灌丛、稻田、杂草丛等类型。

【鸣叫特征】
红梅花雀发出尖锐的“chuur”、鼻音的“jeeeu”,上升声调“chihooee”及爆发力的“tche-tcheeer!”、“chee-eeer!”,还有沉默地向下落的“t’chu-weee”。

【生活习性】
红梅花雀栖息范围广泛,从亚热带生长稀树疏丛到低矮草地、密林地区;其中包括灌丛、稻田、杂草丛等类型。其生活习性包括白天觅食,夜间睡在芦苇丛或高草丛中。

【繁殖习性】
红梅花雀的繁殖期显著,从8月至翌年1月,甚至可能会在6月到10月期间繁殖。巢通常建设在树枝或芦苇丛中,由草叶、干胡叶、枯竹或稻草构造而成。每窝通常会产下6-8颗卵,孵化期10-11天。儿女的成长期大约一个月,并由父母精心照料直到独立飞翔。

【保护状况】
红梅花雀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和贵州两地,在海南岛频次较低,现已普遍引种到香港。在世界许多其他地方也有发现,例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和尼泊尔,也有引入特设国家地区,比如巴林、文莱和波多黎各等。
红梅花雀已于中国保护名录中纳入,且其在野地的分布情况属稀少。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保护级别为无危 (LC),尽管栖地广泛,但因环境污染和人为捕猎,野生群体的数量仍有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