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Estrildidae > Erythrura > Blue-faced Parrotfinch
Blue-faced Parrotfinch

Blue-faced Parrotfinch

English name:Blue-faced Parrotfinch

Scientific name:Erythrura trichroa

【简介】
蓝脸鹦雀(Erythrura trichroa)是雀形目梅花雀科鹦雀属的一员,是一种小型鸟类。该物种广泛分布在北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和瓦努阿图等地。

【外形特征】
雄鸟的头部呈深蓝色,背部和上背有着闪烁金属光泽的绿色,翅膀淡绿,尾巴和臀部鲜红或橄榄棕色。下体从下颚至尾下覆羽呈绿色。相较之下,雌鸟的颜色相对较暗,头部呈现较淡的蓝色且分布范围较小,臀部至尾部较为暗红。幼鸟的颜色更暗,头部呈淡蓝色,胸部和腹部为浅绿色,舌部带有独特的斑点和颜色特征。

【生活习性】
蓝脸鹦雀表现出季节性的迁移模式。如在澳大利亚,它们在非繁殖季节内会移向沿海低地,而在繁殖季节则返回内陆高地。其食物以草籽为主,喜食多种外来草种子,如臂形草属的品种。

【鸣叫特征】
该物种发出高特质的「tsit-tsit」叫声。飞翔时,声音更为显著,有时表现为下落的颤音「ti-tu, ti-tu-tu」或「t t t t」音。它们在繁殖季节时鸣叫声尤为活跃。

【繁殖习性】
蓝脸鹦雀在繁殖季节自行筑巢,繁殖期多于雨季前后,大约在10月至次年4月。雄鸟会拾取构建巢穴的材料并寻求雌性的认可。巢通常位于树梢或榕树叶丛之中,由苔藓、藤蔓和干草搭构而成。每窝产卵数量多为3至6枚。孵化期大约在12至14天。雏鸟出巢后父母依然照料至少10天之久。

【外型辨识】
蓝脸鹦雀最有标志性的则为蓝色面部和鲜红色尾羽。该物种与其他同类鸟种的显著区别在于面部的蓝色强烈色彩与尾羽的鲜艳红度。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评估,蓝脸鹦雀被列为无危物种(LC类别),说明目前该类鸟种数量相对稳定。

【地理分布】
蓝脸鹦雀主要分布在印尼苏拉威西山区、澳大利亚东北部以及瓦努阿图或新喀里多尼亚的忠诚群岛。在澳大利亚,它们主要可以在昆士兰州北部找到,而在新几内亚,则更见于海拔从1000至3000米不等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