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ji Parrotfinch
English name:Fiji Parrotfinch
Scientific name:Erythrura pealii
【地理分布】
斐济鹦雀是斐济的一种特有梅花雀,在太平洋流域的维提岛、瓦努阿岛、塔韦乌尼岛、卡达武岛,以及Yasawa和Mamanuca群岛常见。
【外形特征】
雄性体长约10厘米,体重在10.4至13.6克之间。雄鸟头部和面部为红色,额头至后冠区域为黑色,背部为绿色;臀部和尾上覆羽多为红色,而翅膀则主要为绿色,飞羽呈深棕色带绿边;尾部中央羽为红色,尾部外侧有棕红边;下颌内侧和上喉部位为黑色,下喉至胸部为蓝色,至尾下覆羽多为绿色。雌鸟外形与雄鸟相似,但头部红色范围较小,并且到中部冠区为止;胸部蓝色则仅延伸至胸前,绿色部分可能略淡。幼鸟头部为蓝绿,喙处为黄色,具有暗色尖端;头部红毛发育较快,喙逐渐转黑,上颌末端仍呈淡色。
【鸣叫特征】
斐济鹦雀的叫声为高音的“cheee cheee cheee”,它们的歌曲为拉长的双音哨响声,通常在空中展示和停栖时都会发出。
【生活习性】
这种鸟大多栖息在森林边缘、开放地带及人类改造成的生态环境,如花园和郊区。常在草坪上觅食草籽,偶尔食用昆虫和蜘蛛,浆果和花蜜也是它们的食物之一。它们常结群活动,群体规模通常在数十只,有时仅为五至六只的小群。以草坪草(如Axonopus compressus)的种子为主要食物,因此被视为稻田中的害鸟。
【繁殖习性】
斐济鹦雀通常繁殖季节是在1月至4月和7至8月。它们会建造一个穹顶形的巢,由新鲜草叶构建,侧向设有入口,通常隐藏于树中或隐蔽位置。每次产蛋数量一般为4枚,有时为3枚,均为纯白色,孵化期大约在13至14天内完成。雏鸟出生时无羽毛,皮肤为粉红色,口角有较小的蓝斑点,上颚为黄色并带五个黑色斑点,孵化后18至21天离巢,大约两周后能够独立活动。
【外型辨识】
与其他红头鹦雀不同之处在于,斐济鹦雀具有黑色的喙和黑色的面部特征,这两点差异显著。斐济鹦雀适应了多种人类改造成的环境,尤其对种植的草坪草种子有着极大的偏好,这也使得它与地区农业间产生了一定冲突。
【保护状况】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该物种的现状评估为LC(无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