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Muscicapidae > Enicurus > Black-backed Forktail
Black-backed Forktail

Black-backed Forktail

English name:Black-backed Forktail

Scientific name:Enicurus immaculatus

【简介】
黑背燕尾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鸟类,体长20.5至23厘米。该种燕尾头部、喉部及背部为黑色,拥有宽阔的白色额纹延伸至眼后。腹部为白色,与黑色部分界限明确。翅膀基部带有宽白带,飞羽呈黑色,尾羽黑色并具备白色尖端和三条由较短尾羽形成的白色带。它们的喙为黑色,脚和腿为淡粉色,虹膜为棕色。

【外形特征】
幼鸟的黑色部位呈烟灰或暗色,缺乏成鸟的白色额纹,尾部较短,喙部下颚呈黄绿色,上颚边缘为白色。

【生活习性】
黑背燕尾通常栖息于快流河溪旁,喜爱岩石和沙岸这些环境。它们在山间快速流动的溪流旁的石头、岸边泥沙地带以及湿润的森林地带活动。该种鸟类会迅速而直线地飞行,有时稍作波动。它们的食谱主要是昆虫、昆虫幼虫和一些甲壳类动物。

【鸣叫特征】
鸟儿主要发出短促的哨音“tseep - dew”或“hurt-zeee”,有时会分解成“huu”和“zeee”这样的音节。

【繁殖习性】
其繁殖季节介于3月至6月,通常在死树洞、岩隙或岸边筑巢。巢由干叶、苔藓及纤维构成,产卵数为3枚,卵为粉红色带红褐色斑点。双方共同参与筑巢并孵化卵。

【外型辨识】
与灰背燕尾相比,黑背燕尾体型较小且尾部较长,还表现为背部全黑,脸上的白色条纹比较窄。与白冠燕尾相比较,前者的胸部为白色而非黑色。

【保护状况】
IUCN 评估分类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黑背燕尾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泰国西北部,涵盖中国南疆的邻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区。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河南、广东、海南、四川和云南等地。

---

【简介】
白额燕尾归属于雀形目鶲科燕尾属。该鸟类主要栖息在山林中的湍急河流和河谷,特别是在水流平缓期间也出现在山脚平原河流及村庄旁的浅水边缘。在中国,其分布范围广泛,但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以及南部地区,包括贵州、云南、广东、香港和海南岛等。

【外形特征】
白额燕尾的特征为前额至头顶上有白色斑纹,头顶和颈部的余部、背部、喉部及胸部全为黑色。腰臀部、腹部与尾巴底层羽白色。翅膀和尾部上有明显的白色斑纹。该鸟的虹膜、喙与脚均为黑色,脚为肉色或浅粉色。

【生活习性】
白额燕尾主要以昆虫及甲壳类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主食。该鸟类主要在岩石上或者岩壁附近漫步并觅食。其飞行速度较快,显现出特殊的飞行姿势。

【鸣叫特征】

【繁殖习性】
其繁殖期通常发生在4月至6月,雌雄共同筑巢,每巢通常会有3至4枚卵。域内及域外研究表明白额燕尾的繁殖习性与黑背燕尾有相似之处。其巢通常位于山涧溪流附近的岩洞或石缝中,营造盘状或杯状,内垫枯草。

【外型辨识】

【物种区别】
指名亚种 *E.* *leschenaulti leschenaulti* 分布于中国的南部及东南部区域;滇南亚种 *E.* *leschenaulti indicus* 其分布范围更往东南,延伸至越南与泰国。

【保护状况】
白额燕尾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无危(LC)'级别物种,在中国被纳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