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capped Flycatcher
English name:Black-capped Flycatcher
Scientific name:Empidonax atriceps
【简介】
黑顶纹霸鹟(英文名:Black-capped Flycatcher,学名:Empidonax atriceps)是雀形目霸鹟科纹霸鹟属的小型鸟类。
【外形特征】
体长约11.5厘米,体重约9克。显著特征包括头部和颈后均为烟熏黑色,上体橄榄褐色,下体较淡的棕色,喉部接近白色,下腹部偏黄。该种鸟类还拥有显著的黑色顶冠和宽大的白色眼环。其翅膀和尾部偏黑褐色,并带有两道淡棕色斑纹。
【鸣叫特征】
叫声简单而明确,包括哨音“kip”、“chip”或“whit”。此外,在繁殖季节会发出响亮的声音“keeer keeer”,在互动中可能会连续发出“keeer keeer keeer keeer”。
【生活习性】
栖息于中美洲的山地橡树林、林边地带、次生植被、牧草地及草原边缘,包括科迪勒拉山脉高海拔区域。该物种较为适应较高海拔地区,栖息范围在哥斯达黎加为2100米至3300米,雨季高峰时可延伸至1850米,而在巴拿马主要分布在2100米以上区域。
【繁殖习性】
生殖期为3月至5月。黑顶纹霸鹟筑巢活动灵活自然,用纤细的草和苔藓制成杯状结构,附加较为柔软的羽毛和苔藓等材料,呈现一道与众不同的窝巢。巢通常建在地面高2至12米的区域,可悬挂在树干分叉或草原低位的土堤上;一窝产卵数通常为2枚。
【外型辨识】
与迁飞栖息的Empidonax属其他鸟类相比,黑顶纹霸鹟头顶部颜色较暗,整体呈现深色,易于分辨。
【保护状况】
依IUCN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之评估结果,黑顶纹霸鹟为“无危”动物(LC),并适应着山地环境的变动,诸如火灾、树木砍伐以及农业转换,喜见于烧毁、砍伐后的林区及其边缘。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与巴拿马西部科迪勒拉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