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Emberizidae > Emberiza > Cinnamon-breasted Bunting
Cinnamon-breasted Bunting

Cinnamon-breasted Bunting

English name:Cinnamon-breasted Bunting

Scientific name:Emberiza tahapisi

【简介】
朱胸鹀,学名Emberiza tahapisi,属于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常见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包括索马里东北部、索科特拉岛、南非等区域,以及西南阿拉伯半岛。

【外形特征】
朱胸鹀体型较小,成年个体长度在13-15厘米之间,体重介于11.6-22克。成年雄鸟头部特征明显,有鲜明的黑白条纹,下体呈肉桂色;雌鸟头部条纹颜色稍淡,为灰褐色,腹部颜色较为温和。幼鸟与雌鸟在外观上近似,但整体显得更暗淡,头部条纹不那么突出,喉咙呈偏黄棕色。朱胸鹀的喉咙至胸部为黑色,其余下体呈丰富的肉桂色,虹膜为深棕色,喙上部呈暗棕色或灰黑色,下部为浅粉色或黄色,腿色偏黄或粉棕色。

【生活习性】
朱胸鹀偏好栖息于有开阔地面的岩石山坡、石区及侵蚀沟壑等环境,确保有足够的裸露地面,时常接近水源。这种鸟类在干旱区活动频繁,甚至高达海拔3000米的地方也有发现记录。它们也适应于杜松森林,需足够宽敞的开阔空间以维持生活习性。

【鸣叫特征】
朱胸鹀的鸣唱音调高且带有快速上升的趋势,通常表达为“chip-chip-ip-ereee”或“cha-cha-cha chip”,有时会在尾音处加入一种嗡嗡颤音。叫声富有鼻音,音调例如“dwe-wer-errr”或“fair-air”,飞行时可发出轻柔的“twee”声。

【繁殖习性】
朱胸鹀的繁殖季节多在1月至6月期间,各地季节稍有差异。雌鸟单独筑造地面巢,通常搭建于岩壁或土坡,高度可达几米。平均每次产卵2-4枚,有66%的孵化率。约31%的雏鸟能够成功脱离巢穴,主要因难点在于失去幼鸟天敌如獴类捕食。

【外型辨识】
区别于灰喉鹀的关键在于喉咙颜色,前者的喉咙呈现灰色而非黑色。家鹀与朱胸鹀的区别在于喉咙和胸部的条纹差异。亚种间的定位主要在颜色深浅和条纹差异上展开研究。

【保护状况】
地理分布从加蓬至索马里东北部,并贯穿南非,以及西南阿拉伯半岛。该物种的分布范围自1985年以来有所扩展,可能是受到气候变化和生境片段化的影响。朱胸鹀被IUCN列为无危物种(LC),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地理分布】
朱胸鹀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广大区域内生存繁殖,分布于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肯尼亚、莱索托、利比里亚、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阿曼、卢旺达、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苏丹、斯威士兰、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多哥、乌干达、也门、赞比亚、津巴布韦。作为罕见的流浪鸟类,在埃及也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