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faced Bunting
English name:Black-faced Bunting
Scientific name:Emberiza spodocephala
【简介】
灰头鹀是一种雀形目、鹀科、鹀属的小型鸟类,学名为Emberiza spodocephala。雄鸟具有灰色的头部、腹部黄色、背部和翅膀栗色;雌鸟则是淡褐色,带有大量纵纹。
【外形特征】
灰头鹀雄鸟繁殖期的背部、肩部橄榄绿色微带赤褐色,胸前斑点黑,上背、翼下覆羽均为黑褐色;尾羽中段为黄褐色,外侧尾羽内部有一楔形状的白色斑点。雌鸟没有明显的黑斑,头为橄榄绿色,具有黄色的眉纹和白色下颊纹;胸部和腹部为硫黄色,带有深色条纹。
【鸣叫特征】
灰头鹀的鸣叫特征为尖锐的“吱”声,音质类似金属,短促并不构成歌曲。
【生活习性】
它们偏好在河流或溪流边的灌木丛中生存,栖息的地方多是湿地、农业地带和开阔的灌木环境,越冬时会更靠近水源。灰头鹀的主要食物为种子,而在繁殖期间会捕食昆虫给幼鸟进食。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在5月到7月,5月至6月产卵。巢通常筑在低矮灌木的地面或近地面的树枝上,巢由草茎、草根和树叶等材料编织,内部覆盖细软的马鬃或兽毛。每个巢产卵数目大约为4-6个,卵为天蓝色并带有褐色斑点,孵化期为12至13天,雏鸟留巢期也为12至13天。
【外型辨识】
识别特征为雄鸟头部和胸灰色,腹部黄色;雌鸟与灰鹀和面纹鹀相比,拥有更淡的基部纵纹。
【保护状况】
灰头鹀被列为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或有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里分类为无危物种(LC),但种群数量依然面临非法捕猎的威胁,有所下降。
【地理分布】
灰头鹀分布范围辽阔,从欧亚大陆东部直至南方印度,包括俄罗斯西伯利亚、朝鲜、日本、印度、缅甸、尼泊尔等。特别在中国东北部至南部地区广泛分布。它们生活于高3000米以下的平原和山区,主要活跃在河流、溪流以及农业和灌木环境中。
【物种区别】
灰头鹀共有三个亚种:日本亚种(Emberiza spodocephala personata)、指名亚种(Emberiza spodocephala spodocephala)和东方亚种(Emberiza spodocephala sordida)。其中,日本亚种现已被归类为单独物种——花脸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