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Emberizidae > Emberiza > Chestnut Bunting
Chestnut Bunting

Chestnut Bunting

English name:Chestnut Bunting

Scientific name:Emberiza rutila

【简介】
栗鹀(学名:Emberiza rutila)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一种鸟类。在中国,它也被称为锈鹀、红金钟、紫背儿或大红袍。

【外形特征】
体型相对较小的鹀,长度约为14至15厘米,尾巴相对较短,颜色鲜艳且富有变化。雄鸟在繁殖季节时上体、头部呈亮栗棕色,腹部分为黄色,两侧点缀有条纹,而雌鸟则主要为暗棕色,背部带有深色条纹,腹部多为淡黄色。

【鸣叫特征】
栗鹀的鸣唱通常从树上的低矮栖息处发出,具有独特的颤音,一般由三个缓慢纯净的音符开始,之后发出类似黄腰柳莺或树鹨的音调,但更均匀且音调更低。其常用叫声短促类似“zick”,近乎小鹀的叫声。

【生活习性】
栗鹀广泛分布于从西伯利亚到中国东北和东南亚的区域,迁徙至印度东北部和中国的南部度冬。繁殖季节它们栖息于有丰富地面覆盖物和灌木丛的开阔森林中,其中包括针叶林、混交林及落叶林,最高可达2500米的海拔高度。非繁殖期间,栗鹀常见于农田、灌木丛和林地边缘。除繁殖期间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季节则多成10至30只的群体活动。食物以植物种子为主,也包括昆虫等。

【繁殖习性】
在繁殖季节,雄鸟会通过求偶鸣叫来吸引雌鸟,这类叫声通常在早晨最为频繁。它们选择筑巢于落叶松林下的灌丛或草丛中,巢呈杯状,结构简单,由细干草、枯草叶和须根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羽毛和细根。每窝通常含有4至5枚卵,卵为白色,带灰褐色斑点和淡橄榄色点状斑,大小约为17至18.7毫米×13.7至14.5毫米。

【外型辨识】
雌性栗鹀与黄胸鹀雌鸟或灰头鹀雌鸟相比,主要区别在于翼斑颜色、腰色以及眉纹的表现形式,这些细节可以帮助鉴定各自的种类。

【地理分布】
栗鹀的繁殖区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北部、中国东北部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越冬区则遍及印度东北部(那加兰到米佐拉姆)、东南亚北部、中国南部等地区。此外,该鸟种也偶见于欧洲,但被认为是罕见的迷鸟。

【保护状况】
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版中的无危(LC)物种,同时被纳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其广泛的分布范围和丰富的种群数量使得该物种目前并不面临生存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