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tolan Bunting
English name:Ortolan Bunting
Scientific name:Emberiza hortulana
【简介】
作为雀形目鹀科的鸟类,圃鹀体型较小。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头部橄榄绿至灰橄榄色,与头部下方明亮的黄色喉部和胡须纹形成鲜明对比,胸部栗色,上体带有黑色条纹。这鸟类广泛分布于包括欧洲及亚洲西部的开阔农业地带、山地以及部分森林边缘,在秋季会迁徙至北非和中东。在中国新疆西北部偶有记录。
【外形特征】
- 雄鸟:春季成鸟头部橄榄绿或灰橄榄色,喉部亮黄色,胡须纹鲜明,下体淡栗色,上体暗棕色条纹深黑,尾羽黑褐色,末端三对外侧有白色区域。
- 雌鸟:和幼鸟类似,但颜色较暗淡,头部图案不明显,身体较少呈现栗色。
- 秋季的雄鸟和雌鸟:下体色彩更鲜艳,而幼鸟非常暗淡,胸下底色红棕,胸部条纹粗大,侧面纤细,喙通常最初为灰色而后变为粉色。
【鸣叫特征】
- 鸣叫声为系列由5-6个音符组成的短语,起始2-3个音符响亮,而结束后音调下降,可以简述为“swee-swee-swee, dee-dee”。
- 其他叫声包括清脆的“tsleeu”(主要飞行时)、尖锐的“quip”或“pwit”(受惊时刻)、和轻微的“chu”。
【生活习性】
大约在4月中至6月初为繁殖季节,主要以昆虫和种子为主要食物来源。通常栖息于开阔地带,如农田、山地斜坡和林缘,夏季单独或形成小型群体,冬季则更偏好较大群体活动。秋天在以色列曾观察到高达800只的群落,而在春季中途停歇点也可能聚集数千只。
【繁殖习性】
一对圃鹀会在4月中旬开始建立巢窝并孵化蛋。其采用一夫一妻制,有时是一个雄性与多只雌性结合。雄鸟和雌鸟共同负责收集并建造巢窝,筑于地面的凹陷处或小树上,巢内铺有毛发和草叶作为内衬。每窝产卵约4-5个,孵育期约11-12天,幼鸟的成长期约为12-13天,期间全由父母共同喂养。
【外型辨识】
圃鹀在外观上明显区别于灰颈鹀,前者胸部偏灰并形成对比,头部偏绿且尾翼上的白色区域更为显著。
【物种区别】
【保护状况】
尽管在欧洲数量众多,但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该物种在西欧和中欧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监测表明减少幅度较为明显,其中2004至2013年减少了35%。这种减少的原因主要与农业集约化有关,如土地利用变化、作物多样性减少、围篱不再以及农药的广泛使用。
【地理分布】
圃鹀的繁殖范围广泛,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延伸至伊比利亚半岛,东至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蒙古的部分地区,非繁殖期会迁徙至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缘、西非和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半干旱地区。
【保护与法律】
在中国,该物种受国家保护,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列为无危(LC)。当涉及到[historic_eating_practices]等特殊文化习惯时,如在法国吃的美食,这种做法导致了种群数量的严重缩减,并促使其于1999年立法保护。
自1999年后,法国开始立法限制捕猎以保护其种群。圃鹀是中国有重要生态、科研和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之一,于2023年6月26日被列入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