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lewski's Bunting
English name:Godlewski's Bunting
Scientific name:Emberiza godlewskii
【简介】
灰眉岩鹀,科学名称为Emberiza godlewskii,属于雀形目鹀科。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国、巴基斯坦、印度、哈萨克斯坦、蒙古、缅甸及俄罗斯。在中国常见于东北、河北、内蒙古、青海、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地区。
【外形特征】
灰眉岩鹀为中型鸟类,体长约17厘米,体重14至23克。雄鸟头部、颈部和胸部呈灰色,伴有黑色眼纹和颊纹,冠纹有明显的黑色和栗色。背部颜色为橙黑相间,臀部和腹腔呈橙黄色;雌鸟的外观相似但颜色偏淡,幼鸟头上有暗色条纹,上有突出的棕色条纹,下体淡色,胸部则有暗色条纹。喙色为上黑下浅,脚部为淡粉色。
【生活习性】
灰眉岩鹀主要栖息于多岩石和开阔地带,海拔500至4000米之间。它们在非繁殖季节以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为主食,在繁殖期间摄取较多昆虫等无脊椎动物,并在地上觅食。非繁殖期常在地面或灌丛内寻找食物并组成小群落。
【鸣叫特征】
灰眉岩鹀的鸣叫声独特且响亮,多为从岩石顶端或树梢发出的高音“tziit”音节和持续的颤音,并重复多遍。除了“tzii”和“pett pett”声外,还会发出一些独特的叫声。
【繁殖习性】
灰眉岩鹀在繁殖期间选定在草丛、灌木、树枝或石隙中筑巢。巢材由枯草头、苔藓和细草茎等材料组成。每窝产卵3-5枚,卵色多样,包括白色、灰色、绿色、蓝色和黄色,并带有紫黑或红褐色深浅斑点。孵化期约为11-12天,孵化后来由父母共同抚育的雏鸟留巢期长达12天。
【外型辨识】
三种相似种类间的区别是顶冠纹颜色及其地理分布:淡眉岩鹀的侧冠纹色为栗色且分布区域相对狭窄;三道眉岩鹀顶冠纹则是黑色或褐色,耳覆羽更大;侧冠纹色深灰色则是灰眉岩鹀区别其他种类的标志。
【物种区别】
三种相似种类间的区别是顶冠纹颜色及其地理分布:淡眉岩鹀的侧冠纹色为栗色且分布区域相对狭窄;三道眉岩鹀顶冠纹则是黑色或褐色,耳覆羽更大;侧冠纹色深灰色则是灰眉岩鹀区别其他种类的标志。
【保护状况】
IUCN目前将其列为无危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无危物种(LC)级别。同时,灰眉岩鹀也被纳入了中国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物种名录。
【地理分布】
灰眉岩鹀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国、巴基斯坦、印度、哈萨克斯坦、蒙古、缅甸及俄罗斯。在中国常见于东北、河北、内蒙古、青海、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地区。生活习性偏向干燥多岩石的丘陵山坡,靠近森林及灌木丛多的沟壑深谷地,并且也出现在农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