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Emberizidae > Emberiza > Cinereous Bunting
Cinereous Bunting

Cinereous Bunting

English name:Cinereous Bunting

Scientific name:Emberiza cineracea

【简介】
苍头鹀属于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其主要越冬区为红海沿岸的东北非与也门,繁殖地则见于欧洲边缘岛屿上。

【外形特征】
该物种体长16.5-18厘米,体重在21-29.7克之间。苍头鹀身形较为修长,嘴尖细。雄鸟头部、耳羽和颈项形成帽子状的灰黄色斑块;眼圈周围也是淡黄;上体毛色为灰,翼有黑色的中心与浅色边框,形成模糊的翼带;尾色黑褐,外侧尾羽边缘为白色。雌鸟和幼鸟颜色稍暗,喉部淡黄并有明显的颊纹。

【鸣叫特征】
其叫声尖锐,能够发出类似 "Tzip" 的音(对:“tzip”),且伴有类似 "drip-drip-drip-drieeh-drieeh" 的歌声,相较其他同属物种,其声音更为尖锐。

【生活习性】
苍头鹀偏爱干燥的岩石坡日常栖息地,但也可能在迁徙过程中出现在各种开阔地带中。它们主要以种子为食,在繁殖期增加捕食昆虫的比例。飞行时尾端的白色极为突出。

【繁殖习性】
繁殖的具体时间未详,但通常每窝产三枚卵。苍头鹀雄性在繁殖季节会在高地如岩石顶、树顶或灌木丛中唱歌,以宣示领地。

【外型辨识】
与Ortolan和Cretzschmar's Buntings相比,上体为灰,下体呈现淡灰或黄绿色,腹部斑纹为白色而非橙或黄褐色。同蓝头圃鹀类似,但苍头鹀叫声更为尖锐。

【物种区别】
与Ortolan和Cretzschmar's Buntings相比,上体为灰,下体呈现淡灰或黄绿色,腹部斑纹为白色而非橙或黄褐色。同蓝头圃鹀类似,但苍头鹀叫声更为尖锐。

【保护状况】
根据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列出在其2009年名录的版本3.1中,苍头鹀被列为近危(NT)。据估计,全球约有3300-5800对,即6600-11,600只成熟个体。UCN的报告指出,2013年度土耳其的繁殖种群相较1990年减少了19%。

【地理分布】
苍头鹀现有分布于巴林、塞浦路斯、埃及、厄立特里亚、希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巴勒斯坦领土被占领、卡塔尔、沙特阿拉伯、苏丹、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土耳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以及在丹麦、挪威、阿曼、突尼斯、乌兹别克斯坦作为旅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