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Emberizidae > Emberiza > Grey-necked Bunting
Grey-necked Bunting

Grey-necked Bunting

English name:Grey-necked Bunting

Scientific name:Emberiza buchanani

【简介】
灰颈鹀,又名英文名:Grey-necked Bunting(学名:Emberiza buchanani);俗名:灰顶鹀。

【外形特征】
灰颈鹀属于雀形目鹀科。雄性体长约15-17厘米,体重17.2-26克。头部到颈部为灰色,眼圈明显,脸颊有黄色斑纹,下部羽色由浅黄色至红褐色;上体灰褐色且肩羽有红棕色边缘,翅膀和尾部灰色,尾羽末端外侧呈白色。雌鸟头部和颈侧有细条纹,肩羽颜色较淡。幼鸟似雌鸟但头顶无条纹,下体有较明显的红褐色和棕色纹。

【生活习性】
灰颈鹀偏好干旱、岩石较多的栖息环境,如山侧或平原。秋季迁徙前来时常组成小群,并与同类鸟类混群,食物广泛包括种子、植物嫩芽、象鼻虫、甲虫、蚱蜢、蝽、蚂蚁和蜗牛。

【鸣叫特征】
灰颈鹀的叫声由一系列短暂上升的音符组成,常以连续的颤音结束,音效类似‘tsee-tsee-tsee-tsee-dew-dedew’。

【繁殖习性】
繁殖期间,灰颈鹀在地面筑巢,并用草和毛发等材料构建碗状巢。雏鸟几乎完全依靠昆虫喂养,直至羽翼丰满。

【外型辨识】
灰颈鹀共有三个亚种,包括Emberiza buchanani buchanani、Emberiza buchanani cerrutii与Emberiza buchanani neobscura。这些亚种分布在特定区域内,其中Emberiza buchanani buchanani为模式亚种,来自阿富汗。

【保护状况】
该物种已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其保护现状为无危(LC),但在中国的保护级别为国家“三有”动物,即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此外,灰颈鹀在特殊地域如香港和青海湖呈现出罕见的迷鸟特征。

【地理分布】
栖息在高达1900米的山区或干燥多岩石的平原地带。主要分布于中亚至南亚地区,包括土耳其东部、伊朗、土库曼斯坦南部、乌兹别克斯坦东部、新疆及印度西部。秋季迁徙过程中,在哈萨克斯坦等地出现显著减少的可能性与过度放牧导致的半干旱栖息地破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