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Emberizidae > Emberiza > Yellow-breasted Bunting
Yellow-breasted Bunting

Yellow-breasted Bunting

English name:Yellow-breasted Bunting

Scientific name:Emberiza aureola

【简介】
黄胸鹀(英文名:Yellow-breasted Bunting,学名:Emberiza aureola),又名黄胆、禾花雀、黄肚囊、黄豆瓣、麦黄雀、老铁背、金鹀和白肩鹀。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欧洲东北部直至印度和东南亚,冬季迁徙至印度等地。

【外形特征】
体型小巧,体长约14至16厘米,体重在17至26克之间。雄鸟在繁殖期具有亮丽的体色,例如亮白色下体、黑色脸面与喉部横带、棕色上体以及粉色下颚;雌鸟和幼鸟则具有灰褐色背、淡色下体和白色脸部,略带暗冠、眼纹及颊纹。

【鸣叫特征】
鸣叫声清脆,通常为“zick”或连续的“tru-tru,tri-tri”。

【生活习性】
栖息于开阔的灌木丛、芦苇丛与农田等地。群居行为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不同,繁殖期为单独或成对活动,而迁徙及冬季则结成大群,且会形成数百甚至上万的大群。在农田及草地中经常能见其踪影,并利用开阔空间活动和觅食。

【繁殖习性】
繁殖期为每年5月至7月,在草原或近草原林缘地带的草丛内筑碗状巢,主要由马尾、草根和纤维等编织而成。每巢产卵4至5枚,孵化期约为13天,雏鸟大约13至14天即可离开巢穴。

【外型辨识】
雄鸟在繁殖期具有亮丽的体色,例如亮白色下体、黑色脸面与喉部横带、棕色上体以及粉色下颚;雌鸟和幼鸟则具有灰褐色背、淡色下体和白色脸部,略带暗冠、眼纹及颊纹。

【保护状况】
近年来种群数量锐减,尤其在中国南方地区大量捕捉,导致种群急剧减少约84.3%至94.7%。2017年黄胸鹀的保育等级被提升至IUCN红色名录的极危(CR)级别,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重点保护物种。

【地理分布】
黄胸鹀从北纬50度以北的繁殖区域,到越冬区的北纬20度以南,形成了明显的迁徙路径。近年来,黄胸鹀多次出现在中国多地,如北京、南京、福建等地的自然保护区和公园。此外,广东、湖南等地也陆续监测到黄胸鹀的出现和集群活动,尤其是2023和2024年的监测报告显示多数记录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