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kle-winged Nightjar
English name:Sickle-winged Nightjar
Scientific name:Eleothreptus anomalus
【简介】
镰翅夜鹰(学名:Eleothreptus anomalus),是夜鹰目、夜鹰科中的一种小型鸟类,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东南部的阿根廷、巴西和巴拉圭等地。根据IUCN评估,该物种被列为近危物种。
【外形特征】
镰翅夜鹰体型适中,主要以灰褐色为基调,具有深棕色斑点和淡色颈环。雄鸟最明显的特征是其翼型独特,主翼羽向内弯曲形成镰刀状,且最内侧的初级飞羽(P1)呈最短状态,相邻的几枚初级飞羽(P2-P4)则相当长,并有狭窄的白色尖端。相比之下,雌鸟的翅膀没有这些特化特征,羽毛呈棕色并带有浅红褐色条纹。成年雄性上体呈灰褐色,散布着深棕色斑点;下体则更为淡色并带有棕色条纹。雌鸟的羽毛更偏棕色,且没有雄鸟的特殊翼型。雏鸟更类似于雌鸟,带有肉桂色的上体部分,并有白色斑点。
【生活习性】
镰翅夜鹰偏好在黄昏和夜间活动,多在水边或画廊森林等特定环境附近出现。它们有时也会在草原和沼泽边缘栖息。这类夜行性鸟类通常会通过短暂飞翔捕捉地面的昆虫,或者在低空快速飞行来捕食。休息时,它们经常停靠在地上的小道旁、低树枝及电线杆上。
【鸣叫特征】
镰翅夜鹰的叫声轻柔,类似于连续的'chip'音符,或类似蟋蟀的鸣叫,也有人将这种声音描述为柔和的单个'tick'声。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从8月延续到11月或更晚。繁殖过程中,镰翅夜鹰一般会直接在地面上产卵,而不需要筑巢。雄鸟与雌鸟一同照料幼鸟,不过具体孵化和育雏细节未详细记载。
【外型辨识】
雄性镰翅夜鹰独特的镰刀形翼型是区分它与其他夜鹰物种的关键标志;而雌鸟则主要根据更偏向棕色的羽色和缺乏这种特殊的翼型进行识别。白翅夜鹰是其近亲,其雄鸟通过大量白色的翼部特征和几乎完全白色的尾羽来区分,雌鸟两物种的羽毛颜色相似,尽管白翅夜鹰雌鸟羽毛颜色更浅,带有更多的肉桂色,且下体上斑点和条纹相对较少。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近危评估,镰翅夜鹰目前面临一定的生存威胁。保护该物种及其生境尤为重要。
【地理分布】
镰翅夜鹰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东南部的巴西、巴拉圭至阿根廷等地,并可在繁殖季节扩展其活动范围。它们更适应于草原和沼泽边缘等环境。总体上,镰翅夜鹰存在于广泛的南美洲地区,包括但不限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以及智利南部等地,地理分布较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