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COLUMBIFORMES > Columbidae > Ducula > Red-knobbed Imperial Pigeon
Red-knobbed Imperial Pigeon

Red-knobbed Imperial Pigeon

English name:Red-knobbed Imperial Pigeon

Scientific name:Ducula rubricera

【简介】
红疣皇鸠(学名:Ducula rubricera),又称红瘤皇鸠,属于鸽形目鸠鸽科皇鸠属。主要生活在南太平洋地区的森林和次生林中。

【外形特征】
红疣皇鸠的最显著特点是嘴上方有红色的肿胀物。成鸟的头部、颈背和上半胸呈灰紫色;脊背和翼上覆羽带有绿宝石色、青铜色或金色的光泽;腹部、下腹部以及下尾覆羽为栗色;次级飞羽和尾羽为深绿色和黑蓝色,主飞羽为黑蓝色,下翼则为暗灰色。此外,虹膜深红色,喙呈深灰色至樱桃红色,腿脚为紫红色。

【生活习性】
红疣皇鸠广泛分布在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栖息于原始森林、次生林和部分清理过的果树林。该物种在较高的海拔地区也能找到,最高分布海拔达1100米。它们常在树冠上方飞行,飞行能力强。主要以森林中的各种果实和浆果为食。

【鸣叫特征】
这种鸟发出多变的叫声,包括一种低沉的呼叫声,听起来像“whooOOOoooh”,持续约2秒;一种重复且较高、较为粗糙的咕噜声'rrhooou',约持续0.5至1秒;以及一种构成为5至6个音节的吠叫声,写为 'kow..kyow..kyow..kyow..kyow'。这些声音在新不列颠岛与所罗门群岛均被记录。

【繁殖习性】
关于红疣皇鸠的繁殖情况信息有限。筑巢行为似乎在2月的中所罗门群岛发生了较多。在布干维尔岛上,研究者曾发现过大量处于繁殖状态的标本,时间在7月至9月期间。一般每窝仅产一枚蛋。

【外型辨识】
相比于芬氏皇鸠,红疣皇鸠在体色上表现为淡粉红色且腹部较深,而眼周则没有白色的环带,尾部也未见白色边缘。

【保护状况】
红疣皇鸠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中的保护级别为LC(无危)。估算全球个体数量介于15,000到30,000只之间。在森林覆盖依然完整的地区,红疣皇鸠数量仍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森林退化地区的种群较小。过去几十年来,低地森林持续被清除,尤其是新不列颠岛,使得其种群数量可能减缩迅速。

【地理分布】
红疣皇鸠广泛分布在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