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nesian Imperial Pigeon
English name:Micronesian Imperial Pigeon
Scientific name:Ducula oceanica
【简介】
密克皇鸠(学名:Ducula oceanica)是鸽形目鸠鸽科皇鸠属的一种大型鸽类。该物种广泛分布于太平洋的众多岛屿,包括帕劳、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雅浦岛、丘克州、波纳佩岛、科斯雷岛以及马绍尔群岛的部分地区。
【外形特征】
密克皇鸠体型较大,全长约36厘米,体重在340至406克之间。其上体为蓝绿色,头部、颈部及胸部为灰白色,腹部和下尾覆羽呈红褐色。成鸟的喙为石板黑色,蜡膜(嘴周围的肉质膨起)为黑色,脚为紫红色,眼睛为红棕色。雌鸟体型略小于雄鸟,其整体色调较暗,且缺乏角状蜡膜。幼鸟与成鸟类似,但整体色调较淡,背部羽毛为棕色,翼羽边缘为锈色。
【鸣叫特征】
密克皇鸠的鸣叫声由一系列逐渐缩短的嘶哑咆哮声组成,如“grrow... grrow... grow grow-gr-gr”,有时也会发出一系列节奏稳定的吠叫般的声音或者一连串低沉的咕噜声。
【生活习性】
密克皇鸠适应多种生态环境,偏好未受干扰的森林环境,主要在树冠层活动,取食果实和肉质种子。在某些地理区域内,小型群体甚至在受到保护的次生林、海滩森林、红树林以及椰子种植园中也能见到。该物种全年皆可繁殖,仅产一枚蛋,巢由枝条构成,搭建在高树的枝叉处。
【繁殖习性】
该物种全年皆可繁殖,仅产一枚蛋,巢由枝条构成,搭建在高树的枝叉处。
【外型辨识】
与其他皇鸠属鸟类相比,密克皇鸠可通过其较大的体型、头部和颈部的灰黑色、背部的蓝绿色光泽,以及独特的黑色角状蜡膜进行有效区分。亚种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体型大小及头部颜色的变化。
【保护状况】
按照IUCN的分类标准,密克皇鸠属于易危(VU)级别。自1983年以来,其在某些分布岛屿上的种群数量显著下降,例如波纳佩岛自1983年至1994年间约减少了70%,帕劳种群在1991年到2005年间减少约40%,甚至在丘克州内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可能已经灭绝。
密克皇鸠同样受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列为保护物种,亦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级列为二级。
【地理分布】
该物种分布广泛,横跨诸多太平洋岛群,除了帕劳和一些马绍尔群岛外,多出现于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岛屿及一些次生栖息环境中。然而,由于生境丧失和过度猎捕,密克皇鸠正面临生存危机,特别是在马里亚纳群岛和某些地区可能已经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