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bellied Imperial Pigeon
English name:White-bellied Imperial Pigeon
Scientific name:Ducula forsteni
【简介】
斑尾皇鸠,又称为白腹伊比鸠(学名:Ducula forsteni),属于鸽形目、鸠鸽科、皇鸠属。该物种主要分布在苏拉威西岛以及周边岛屿中。
【外形特征】
斑尾皇鸠体长42.5至51.5厘米,平均体重510克。主要羽毛颜色从翡翠绿到金绿或青铜绿不等,肩部常显现出紫色光泽,颈部背面具有铜色光泽,头部呈浅灰色,前额及喉部带有白色,胸部至腹部呈白色,有时略带粉或乳白色。其尾下覆羽为栗色,尾羽中央有一条明显的淡灰色宽带。虹膜色为黄色或橙色,并带有深红或橙色的环,喙呈黑色,趾和足为紫红色。
【生活习性】
斑尾皇鸠栖息于山地森林的上层或沿岸森林中,偶尔也在孤立的丘陵森林区发现。它们常见于树冠下层和中层,偶尔在树冠上方的暴露枝条上活动。主要活动区域内海拔高度在150至2200米之间,多数时候习惯于在海拔800至1600米之间生存。主要的食物为果实,尤其是无花果。
【鸣叫特征】
该物种的叫声深沉,并且为两音节,先高后低,有时候会单独发出‘woop’的叫声。这也是一种有利于群内交流的社交行为。
【繁殖习性】
斑尾皇鸠的繁殖期主要从4月至7月,多以成对的方式繁殖。它们往往营巢于林中树上或灌丛与竹丛之间,每窝产卵仅1枚。该物种适应性强,即使在缺乏详细记录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推测其日常活动及繁殖行为是稳定且有一定规律性的。
【外型辨识】
斑尾皇鸠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山区、托吉安群岛(位于苏拉威西东北部和中东部之间)、邦盖群岛和苏拉群岛东部。在中国东南沿海、中南半岛、太平洋中部以及华莱士区,也有零星记录。
【保护状况】
根据2010年IUCN红色名录中记载,斑尾皇鸠属于“无危”级别物种,但仍值得注意其所在栖息地的保护情况。种群数目的减少趋势与生态环境的退化紧密相关,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和保护兼具重要现实意义。
【地理分布】